郭汝瑰,中共特工 ,陈诚土木系13太保之一,人称郭小鬼,黄埔5期生,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投入了隐蔽的情报战线,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屡建奇功。
淮海战场上,杜聿明集团的各个兵团里面,只有黄百韬兵团擅长夜战,其他部队都不惯夜战。在救援黄百韬的路上,假如邱清泉、李弥兵团能打夜战的话,就可以一鼓作气向前推进。
国民党军的这个毛病不是原来就有,十年内战,包括抗战的前中期,很多部队也能吃苦,会打夜战,然而自从有了美援,一切就变了,尤其是那些美械军,竟然也学起了美式战术,晚上不打白天打,白天打的话,要是没有飞机坦克支援,似乎也寸步难行。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素以美械装备和飞机坦克夸耀于人,殊不知,其实这正是导致他们落败于战场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的国情,军事上学德国可以,学日本可以,唯独不能学美国,因为你没那本钱。
国民党军拥有的美械装备其实并不多,能够武装出来的也不过是几个美械军,坦克飞机则因数量过少而根本形不成足够的战斗力,最糟糕的是,以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这些装备一件都制造不出来,也就是说,抗战时美国人一共给了多少武器,打完就算完,毫无可持续性。
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阵营似乎从来没能真正想通这一点,或者已经有了依赖性,想摆脱都摆脱不掉,解放战争的那三年,从头到尾都想着让美国继续给予军援,却不知道这有多么不现实。
抗战时人家援助你,缘于中美是盟国,美国必须依靠中国牵制日本,现在抗战都胜利了,凭什么还要这么做,难道美国人制造武器就不花钱不费力?
战场之上,一旦失去最基本的作战手段和能力,也就意味着离失败不远了。
对此,粟裕非常清醒和务实。早在抗战时期阐述“组织战斗”理论时,针对很多部队偏好机关枪,他就强调,机关枪不是越多越好,子弹如果打光了,还没有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管用呢,在现实情况下解决战斗,最终靠的也不是机关枪,而是最普通的步枪和刺刀。
粟裕发挥解放军擅长夜战和近战的特点,集中力量进行反击。弹药不足的解放军士兵端着刺刀冲上去,结果邱兵团右翼被解放军彻夜包围猛攻。解放军一度突破了敌方阵地,经过激烈的争夺战,到第二天拂晓,邱清泉才将阵地重新夺回。
眼见得正面陷入了攻不动的僵局,杜聿明和刘峙经过一番商议,也准备调整战术,刘峙下决心将作为总预备队的七十四军(即新七十四师)星夜调出,以供杜聿明指挥。
11月14日一战结束,空军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向蒋介石告状,说邱清泉按兵不动,打仗不卖力云云,蒋介石闻讯,在电责邱清泉的同时,又派顾祝同到徐州督战。
顾祝同一见杜聿明劈头就问:“敌人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三个兵团还打不动?”
顾祝同责怪杜聿明指挥不力,严令他督促两兵团攻击前进。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杜聿明分析了一番战况,然后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画一个箭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况且敌人已先我占领阵地,战斗非常顽强,每一座村落据点,都得经过反复争夺,才可攻占。”
听说仗这么难打,顾祝同又建议从徐州抽调更多兵力进行增援。
杜聿明听后态度消极,这让顾祝同很是不满,他并不知道杜聿明和刘峙早就抽出了七十四军,并且还准备进一步抽调七十二军(即新七十二师)。
杜聿明只是不愿意当着面告诉顾祝同,他所忌讳的自然不是顾祝同,而是站在顾祝同身边的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随顾祝同来徐州的郭汝瑰。
郭汝瑰最早毕业于黄埔第五期,虽在国防部任要职,但黄埔资历远不及杜聿明,加上个头矮小,因此杜聿明私下称他小鬼。
黄百韬和郭汝瑰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黄百韬只是觉得郭汝瑰水平低。杜聿明却直接怀疑“郭小鬼”就是地下党,认为他与解放军一定有联系,而蒋介石和顾祝同正是完全听信了他的话,才会造成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那样糟糕至极的列阵格局。
为此,杜聿明曾当着面对郭汝瑰说:“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谍,发的命令都是把我们往共军包围圈里赶!”
可是杜聿明手上并无郭汝瑰是“共谍”的确切证据,毕竟他只是一个军人,不是戴笠那样的特工。
杜聿明对着顾祝同说出了自己的怀疑,顾祝同听后还一个劲儿地摇头,说:“你不要疑神疑鬼,郭汝瑰跟我来徐州一年多,非常忠实,业务办得很好。”
到后来郭汝瑰主持制订“徐蚌会战”计划,却又没按计划将国民党军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杜聿明更证实了自己的怀疑。
赴徐州上任之前,他给顾祝同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我指挥作战的方案,事先绝不能让郭小鬼知道,如果他知道我的方案,我就不照原方案执行。”
解黄百韬之围的战略战术和兵力部署,原本也是由国防部所制定,但杜聿明根本就没照这个方案来,就是因为方案出自于郭汝瑰之手。
顾祝同与杜聿明对话时,郭汝瑰正在旁边,杜聿明便避而不谈抽兵增援的事,等郭汝瑰一走,他才对顾祝同说出实情。
对杜聿明的战术安排,顾祝同十分赞同,杜聿明接着又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绝对不要向郭汝瑰透露,顾祝同也点头答应了。
顾祝同连夜返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即便到这个时候,他和蒋介石对郭汝瑰都没有产生丝毫怀疑,更不知道身边这位红色间谍将对战局起到怎样颠覆性的作用。
郭汝瑰晚年出版了《郭汝瑰回忆录》,在台湾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可以理解,我们在代表人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