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连接历史,通向未来
铁路老物件
是历史的见证者
亦是故事的讲述者
↓↓↓
老
物
件
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红水河斜拉桥的故事
↑红水河斜拉桥老照片
湘桂铁路红水河斜拉桥,矗立在广西来宾市红水河上,位于湘桂铁路下行线(复线)柳黎段,建成于1981年,是我国第一座、世界铁路第四座具有现代先进技术水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它的科技成果——“主跨96米塔梁固结竖琴型铁路混凝土斜拉桥”荣获1982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及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桥梁和铁道工程专家程庆国院士与斜拉桥合影
红水河斜拉桥的设计建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人勇攀科学高峰的一次大胆尝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桥梁和铁道工程专家程庆国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之所以要修建这座桥,是因为一条重要的铁路——湘桂铁路。当时的柳州铁路局(现为国铁南宁局)计划在湘桂铁路柳黎段既有线的基础上增建复线,以此提升铁路运输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红水河斜拉桥建设人员合影
红水河斜拉桥所在地,是一片宽阔的河滩,河面宽度90米、深度大约30米,地质复杂、河水流量变化极大,枯水期两岸岩石外露,丰水期水流湍急且含沙量极大。当年国际和国内的斜拉桥建造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加上复杂的自然条件,斜拉桥的建造困难重重。1977年初,经过程庆国与团队的勘察、设计、反复计算与论证,提出了“红水河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设计方案,以预应力混凝土梁代替钢梁,利用斜拉索将主梁拉住,减少桥墩,桥梁坚韧耐用。为此,国家决定将红水河斜拉桥作为我国铁路斜拉桥的第一个试点,当时的柳州铁路局(现为国铁南宁局)勇敢地接受了这项重任。
↑红水河斜拉桥建设中
↑红水河斜拉桥老照片
斜拉桥对高次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分析能力、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和工艺性能、斜缆锚具的抗疲劳性能和可维护性能、斜缆的耐腐蚀性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很高。在当年极其有限的科研和设备条件下,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工程风险前,从1977年6月起,到1980年8月中跨主梁合龙,以程庆国为首的斜拉桥会战组和当时的柳州铁路局的桥梁专家们勇于尝试、敢于承担,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实现了中国铁路斜拉桥“零”的突破,为铁路大跨度桥梁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为铁路桥梁人才队伍的培养作出了宝贵贡献。
2024年,运营43年的红水河斜拉桥依旧挺拔的傲立在沉静的河水中,承载着湘桂铁路繁忙的运输任务,与2013年建成的柳南客专红水河双线特大桥两桥相映,见证着中国火车速度越来越快,安全也越来越有保障。
推荐阅读
3年来第5次“门对门”!夫妻俩格外珍惜!
广西首次开行客车化铁海联运班列
记 者| 唐一志(特约) 刘飞刚(特约)
通讯员|朱碧君 韦刚 兰轲艨
编 辑 | 陆君旖
校 对 | 黄红雨
二 审 | 林祥云 王林
三 审 | 刘志恒
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