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明朝末期杰出的事将领,于万历47年(1619年)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兵部官员,负责守卫山海关和辽东地区。
任职期间,袁崇焕大力推动“关宁锦防线”的建设,并多次在此防线上与后金部队交战,其中包括著名的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凭借一己之力在宁远战役中击败了努尔哈赤,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可被视为“朝廷救命稻草”的军事天才,却被崇祯皇帝以谋反大逆罪凌迟处死。
那么,当时整个朝廷都不知道袁崇焕是被诬陷的吗?为何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其实,当时有很多人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但他仍然必须死,这是因为袁崇焕犯了崇祯皇帝的大忌,他非死不可。
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20万大军南下,威胁大明的宁远城。
袁崇焕初到宁远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自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地区接连失守,明朝朝堂对此地的控制力日益衰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崇焕以一己之力,凭借着仅有的一万守军,成功地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
据说,努尔哈赤在这场战役中受伤,几个月后就死了。这一胜利对明朝意义重大,因为在此之前,大明接连在萨尔浒和沈阳等地遭遇惨败,损失了大批精锐部队和将领。
宁远大捷不仅振奋了明军士气,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蒙古和朝鲜等周边国家纷纷倒向明朝。可即使是如此卓越的功绩,也未能保他一命。为何?
一则因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此事极大触怒了皇帝。毛文龙虽然在朝中因权谋过重、行为专横而备受诟病,但毕竟是皇帝亲赐的重臣,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擅自处死毛文龙,并且还借用了假圣旨,使得皇帝的威信受到了挑战。这一行为不仅令皇帝震怒,更让他深感袁崇焕手握兵权,潜藏巨大的威胁。
再则,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城下,史称京畿之战(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兵千里勤王,却在关键时刻要求让疲惫的士兵进城休整。这一提议在战术上或许合理,但在皇帝眼中,这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一个刚刚因擅杀大臣而被疑的将军,现在竟然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要进入京城,其意图岂不令人生疑?崇祯皇帝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对其防范甚严,甚至在战斗结束后,召见袁崇焕时都不让他走城门,而是用绳子将其吊上城墙。可见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和不信任已达到极点。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件事,袁崇焕被捕后,其部下大将祖大寿率军出走,这让皇帝极为震惊。祖大寿带走了关宁军的精锐主力,皇帝无奈之下只能让袁崇焕写信招他回来。
结果,祖大寿收到信后痛哭流涕,带着部队返回北京。这让皇帝更加感到袁崇焕对军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远超过自己的预期,甚至比皇帝的圣旨更具权威。此事过后,崇祯不得不深思:这样的人,留在世上,对皇权又是何等的威胁?
袁崇焕在战场上的胜利和对后金的威慑力固然让他在明军中声名鹊起,但他的种种行为却触犯了皇帝的忌讳。杀毛文龙、假传圣旨、要求部队进城、影响力过大,这些都让崇祯皇帝感到威胁。
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大将拥兵自重,而袁崇焕的一系列举动,恰恰让皇帝感到了极大的危机。即便袁崇焕是明末少有的军事天才,但在皇帝眼中,他的存在已然成了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袁崇焕死后1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攻入北京,同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到了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袁崇焕平反。如今,北京市东城区龙潭公园内,建有袁督师庙与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明朝末年的英勇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