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29日,白雪皑皑的吉林长白山寒风凌冽,晚上10点45分,一架没有任何标记的暗绿色飞机突然从北方飞来。
早已等候在这儿的公安部门看准时机,突然发力。一时间,高射炮,轻重机枪齐发。飞机最终不堪重击,从空中坠落。
这架被击落的飞机并不是一架普通飞机,而是由美国间谍驾驶到我国吉林的C-47型号的间谍飞机。
那么埋伏起来的公安部门是怎么提前得知间谍飞机的路线呢?又是如何布下天罗地网,生擒了美国间谍呢?这件事为何会得到周总理的称赞?
这次“生擒美国间谍”的行动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要从长白山区发生的一些“蹊跷事”说起。
潜伏迹象存在敌特
1952年9月,长白山区安图县的老百姓发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事情。
本来分外寂静的密林里时不时会传来飞机轰鸣的声音,林子里还有好几个印着外文的罐头盒。除此之外,进山挖药草的山民还曾被几个来路不明的年轻人买走了随身携带的干粮。
这些来路不明的人和时不时响起的轰鸣声,不由得让村民心中起疑。出于谨慎,村民们及时把发现的情况告诉了安图县公安局的工作人员。
公安部门得知情况后,十分警戒。因为根据这些山民描述的情况,长白山区里存在着空降迹象,这就表明在长白山的密林里,很可能存在着潜伏的特务和间谍。
针对长白山密林里有可能存在着敌对特务和间谍一事,东北军区公安部队非常重视。为了保障长白山区人民的安全,顺利抓住特务,部队迅速展开了对山区的搜索行动。
在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谭友林的指挥下,公安部队和民兵进入长白山。在多地设置关卡,并不间断地来回巡逻和搜查。
潜伏的特务面对重重关卡和公安部门的全面搜索,根本无法借机逃出去。只能躲藏在密林深处。
在公安部队和长白山民兵的共同努力下,长白山全面戒严。9月27日,一名自称李军英的年轻人在山里被困得又冷又饿,实在走投无路。最终来到了安图县城派出所自首。
这名叫李军英的年轻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名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严格训练的华裔间谍。
7月份时,他被美国的驻日间谍机关用飞机空投到了老岭山。据李军英交代,美国间谍机关已经陆续向吉林空投了4批特工,其中仅在延边老岭山就有10名特务。
那么美国间谍机关空投李军英等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空投间谍图谋不轨
美国间谍机关空投李军英等人是为了让这些特务在我国东北地区刺探情报,并通过架设的电台和上级进行联络,伺机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破坏。
听了李军英的自首内容,长白山公安机关深知此次反谍任务的重要性。为了尽快找到刘军英交代的10名特务。公安部门迅速成立了老岭反特联合指挥部,共计1100人,根据李军英供出的营地对林海雪原进行了仔仔细细的搜查。
经过短短的21天,老岭反特联合指挥部就成功抓获了8名敌特,击毙2名。至此,10名空投到老岭山的敌特全被我军成功抓获,无一漏网。
虽然老岭反特联合指挥部已经成功消灭了目前老岭山里所有空降而来的特务,首战告捷。但他们也深知,与美国间谍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根据李军英的供词,美国中情局后续还会派来一批间谍刺探情报,这严重威胁着长白山区人民的安全。
想起李军英所说的美国间谍机关要让他返回日本东京汇报工作的事情。副司令员谭友林和反特联合指挥部成员果断决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虚设”一个接应地点,引诱美国间谍的飞机前来接应,然后对敌机进行包围和歼灭。
那么这个接应地点应该设在哪里呢?
反特联合指挥部通过细致的商议和研究,最后决定把荒沟伪造成与美国间谍机关的接应地点,公安部门可以借助这里的地形进行埋伏。
接应地点确定了以后,又该怎样把消息传回美国间谍机关,诱使敌机前来呢?谭友林等人想到了那些被抓捕过来的特务。
诱敌计划刚一敲定,公安人员就连忙找到了在老岭搜捕行动里被俘的牛松林。牛松林在被捕前,是美国间谍机关里的一名电台技师,承担着联络信息的重要责任。公安人员对牛松林进行了说服教育,最后决心立功赎罪的牛松林接受了公安人员的指令,负责给美国间谍机关传递假消息。
在公安部门的严密控制下,牛松林很快就用电台联系上了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日本间谍机构。
按照公安部门人员的要求,牛松林告诉间谍机构:“李军英在老岭山一代的情报任务已经完成了。将于11月29日晚上11点坐飞机回东京汇报工作情况。希望上级可以按时派飞机来接应,接应地点的坐标和方位已经上传。为了接应方便,到时候会在夜里点燃3个火堆,这个地方就是接头地点”。
收到电报消息的美国间谍机关很快就做出了回复,表示会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李英军进行接应,让李英军做好准备。一看大鱼已经上钩了,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抓紧时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天罗地网”的布置。
做好部署率队埋伏
1952年11月28日晚上,副司令谭友林率领着反特联合指挥部来到了和美国间谍机关预定好的地点:荒沟。
带领着公安和防空部队在这里设置好了伏击区,并连夜部署了一个专门针对美国间谍飞机的半圆形火力网。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美国间谍飞机的到来。
11月29日,公安部队全体人员埋伏在荒沟的雪地里,忍受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静静等待着美国派来的间谍飞机。22点45分,一架暗绿色的C-47间谍飞机出现,在天空盘旋了一圈后,向地面投下了一个大包裹,然后又飞向了别处。
这不禁让公安人员非常疑惑。那么这个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呢?美国间谍飞机为什么又飞走了?躲藏起来的公安人员在飞机飞远一点后迅速地把包裹拿了过来。
打开一看,包裹里是两份命令:一个是表扬李军英等人此次任务完成的很好,总部非常满意,从今天起会给每位成员每月多加100美元,存进各自的东京账户里;另一个命令是说,这次接应飞行共分为两次,第一次为试飞,第二次才是正式接应,望做好准备。
原来敌机刚才是在进行试飞,所以才又飞向了别处。
23点15分,天空中再次响起了一阵飞机的轰鸣声,这次是正式应敌了。副司令谭友林立马下令让大家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当飞机盘旋几圈后,从天空中开始向地面俯冲,但由于飞机最后从我军伏击圈外面的左侧飞过,这个角度很不利于我方对飞机进行射击。于是大家服从了指挥,在原地等待更合适的攻击机会出现。
20分钟后,这个机会来了。
飞机再次飞过接应地点,并投下了照明弹,霎时间,黑夜明亮如白昼。就在飞机放慢速度,逐渐飞向地面的时候,谭友林看准时机,果断下令,让大家开始攻击。
于是美国间谍的飞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就被我军的高射炮、频射机枪、轻重机枪等武器猛烈攻击,很快就中弹坠落。飞机坠落后就在地面上爆炸了。
生擒特工将其关押
将美国间谍的飞机击落以后,两名美国中情局特工当场身亡,另两名紧急跳伞受了轻伤的美国中情局特工,约翰·唐尼和理查德·费克图被我国公安部队生擒,他们作为美国中情局特工的身份也随之暴露。随后两人被暂时关押在了沈阳的一间监狱里。
公安部队在成功设计击落美国间谍飞机,生擒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之后,把这一案件汇报给了公安部和国务院。不仅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甚至连周总理都称赞道:“东北打下一架飞机,这事办得好!”。
那么为什么周总理会夸赞这次反特行动呢?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阻止计划粉碎阴谋
飞机坠毁后,美国间谍机关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于是对“失踪”的飞机进行了大规模的搜寻,但都一无所获。最后只能在1953年12月4日推断唐尼和费克图已经“死亡”了。
我军在这次反特行动中,成功终止了美国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破坏的作战计划,粉碎了美国的阴谋。副司令谭友林等公安人员思维灵动,巧妙设计,成功引出了美国敌机。面对敌机时,沉着冷静,将其一举拿下。这场仗可谓打得非常漂亮。
1954年11月23日,经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公正审理,裁定唐尼是这次间谍活动的主犯,判处无期徒刑,费克图作为从犯,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就在宣判的第2天,我国媒体将这一则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却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刚刚经历朝鲜战争,“灰头土脸”的美国因为这则消息更加“脸上无光”。美国向我国派遣间谍,进行破坏的事情大白于天下,顿时引起了世界的讨论和非议。
美国国务院为了维护“面子”,竟然诡辩两个间谍其实是美国陆军部的“文职人员”,并厚颜无耻地对我国进行威胁,要求我国释放两名间谍。
总理接见表明立场
抗议和威胁对中国统统都没有用,美国只得无奈求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出面商议解决。
1955年1月5日,接连给周恩来总理发来三封访问请求电报的哈马舍尔德顺利抵达北京。在随后举行的4次会谈中,“受人所托”的哈马舍尔德多次尝试为美国间谍的事情辩解。但周总理坚定地捍卫着中方立场,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唐尼和费克图的这件间谍案是我国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联合国的任何所谓决议,中国都绝不接受。”
出于哈马舍尔德的多次请求,周总理最终允许美国罪犯家属来中国探视。
20世纪70年代,我国出于外交战略的需要,开始和美国增加接触。
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北京,同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了会谈。在会谈的过程中,基辛格主动提到了两名间谍的问题。
为了表示我方对中美交往的诚意,周总理决定提前释放费克图,并将唐尼的刑期缩减为5年。
1972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内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正式承认唐尼是美国间谍的事实。不久后,尼克松来中国进行了秘密访问,在与周总理会谈时,尼克松曾请求中国政府对唐尼“宽大处理”。
1973年初,间谍唐尼的母亲患了中风,尼克松再次在公众场合呼吁中国政府宽大处理。周总理基于人道主义考虑,指示有关部门在1973年3月14日将唐尼提前释放。
这场围绕在中美两国之间的间谍案得以完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