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清末女首富,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她青春守寡,为夫家打拼一生,却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周莹,186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她的太爷爷是陕西巨商、刑部员外郎周梅村,在当地非常具有影响力。
从小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周莹天资聪颖,熟读诗书,善于算学。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周莹的父母相继去世,尚未岀阁的周莹只能与哥嫂同住。
时光如流水,周莹到了出嫁的年龄,哥嫂为了她的婚姻烦恼不已……
周莹自幼就和陕西大富商吴蔚文之子吴聘订下了一门娃娃亲。
吴家虽然富甲一方,但人丁不旺,吴蔚文之子吴聘从小体弱多病,一看就不是长寿之人。
为此,周莹的哥嫂十分担心,他们怕周莹会青春守寡。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女孩既然已经定了亲,那么就一定要遵守婚约。
周莹很懂事,她没有畏惧,在17岁那年嫁给了吴聘。
周莹与吴聘在婚后曾经有个女儿,但是这个孩子不到一岁便夭折了。
失去了女儿,周莹非常伤心,不过她没有时间悲痛,因为自己丈夫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吴聘为人温柔,他和周莹的关系很好,但是身体不好的他不可能再有子嗣,为了继承香火,周莹过继了中院两岁的侄儿吴玉。
因为怀念自己夭折的幼女,周莹在后来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名叫秀翘。
周莹对养子吴玉视同已岀,为其改名为怀先,她盼着丈夫能够恢复健康,一家三口天长地久。
可惜,天不从人愿,吴聘的身体时好时坏,终于在婚后的第三年去世了。
青春守寡,养子年幼,周莹无依无靠,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不久之后,更加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自从吴聘英年早逝后,,其父吴蔚文因伤心过度,也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随儿子而去了。
吴聘父子去世之后,吴家的经营一落千丈,眼看祖辈创下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
吴家族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候周莹挺身而出,她以惊人的胆识,撑起了吴家的一片天地。
周莹临危受命掌管吴家产业,她知道吴家虽不如以往,但仍有不少商号、店铺和资本,只要经营得法,完全可以转败为胜。
聪慧过人的周莹知人善任,驾驭有方,极善经营。
周莹的身边围绕着几十个能人谋事,其中尤其以扬州总管罗天增与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等人最为岀色。
这些人个个都是多谋善断,经营有方,富有远见。
周莹接手管理吴家的产业不久之后,吴家又重新开始兴旺起来了。
当时的吴家除了照常营业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的淮盐外,先后又在湖北、上海、四川、甘肃,陕西设总号分店。
那个时候,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连成一气。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为了调动伙计和管事人员的积极性,周莹在150年前就让他们参股,这算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了。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周莹的思维的确非常超前,做起事来有条有序,有胆有识。
周莹想让大家真的都抱成团,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让员工们参股,完善吴家式易堂的商业体系,比如小伙计一年20两银子,你可以从柜上支10两用于生活,剩下的10两可以参股分红。
周莹还推行了阳俸和阴俸,员工活着的时候干不动了,就可以拿到退休金,死了之后这份退休金儿子与家人还可以继续领。
这样的福利措施可谓史无前例的创举。
周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与她一起干活的人都可以过得好。
在周莹的英明领导下,吴家的产业发展迅速,无人能望其项背。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在城陷之前,带着光绪帝与一干人等逃到西安避难。
当时在西安的周莹闻听此事后,立即决定向慈禧提供10万两白银,解了慈禧太后的燃眉之急。
周莹当时向清廷提供银子时,吴家人并不是完全支持的,他们认为花费太大,不应该捐款给慈禧等人。
但是在周莹心中有一个朴素的家国情怀——
“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当然,慈禧太后是一个独裁者,清廷也早己腐朽没落,可是周莹是那个时代的人,她不可能超越传统思维的局限,在她的心里朝廷即是国家,给清廷钱就是爱国了。
总而言之,周莹是一位爱国的女商人,她的心胸胜过千万个男人。
一向唯我独尊的慈禧也对仗义的周莹感激万分,想那时慈禧一路逃难,文武百官竟无一人相助,反倒是一位不相干的女人慷慨解囊,这怎不让慈禧感慨不己呢!
后来,清廷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周莹闻讯又拿岀很多白银相助朝廷,感动的慈禧收周莹为干女儿,还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的牌匾。
可怜周莹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守寡,她将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吴家,她对过继的儿子吴怀先也是疼爱万分,可是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吴怀先渐渐长大成人后,他对周莹毫无感恩之心,他无德无才,却想要接手家族生意。
周莹知道这个儿子不是经商的料,所以没有同意吴怀先的请求。
吴怀先因此对周莹怀恨在心,之后竟然将养育他的母亲告上公堂,也正是这件事让母子之间有了隔阂。
伤心的周莹只能以工作来麻痹自己的悲哀,她不仅经商有道,还广济百姓,造福乡里,体恤世人。
由于战乱与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看到饥民哀嚎,不禁伤感落泪。
周莹为了救助广大的饥民,力排众议,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
饥民们纷纷赞扬周莹的善举,称她为在世的活菩萨。
周莹还在村子里开办义学,贫民家的孩子来上学,不光管饭,还发银子。
正因为如此,周莹在陕西威望极高,人们常常说道——
“寡妇婆咋说咱就咋弄。”
周莹虽然获得了乡邻们的好评,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可她的心始终都是孤独的。
长年累月的艰辛操劳让周莹不堪重负,养子的忘恩负义让周莹心力交瘁。
1908年,年仅四十岁的周莹疲倦地倒下了……
她在青春年少时就失去了夫妻之爱,她在吴家危难之际苦苦支撑大局,她却在盛年时期离开了这个世界。
周莹为吴家付出了所有,现在她真的太累了,她的生命之火已经燃尽了。
周莹去世后,吴氏宗族竟不同意将她埋进祖坟,他们的理由就是这个女人没有子嗣。
这是多么荒唐的理由啊!
可叹的是,这吴氏祖坟还是周莹生前花费大量银两修建的呢!
周莹自己花钱修的祖坟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天理何在,良心何存?
不过,在吴家人看来周莹只是一个外人,她再有功劳也抵不过没有子嗣的缺陷。
周莹辛辛苦苦了大半生,最终还是一无所有入黄泉,亲情爱情皆是空,只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就是封建社会所有女人的悲哀!
不管怎样,周莹以一已之力,在男尊女卑的世界里活出了自我,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时代变迁,陕西吴家早就被人遗忘,而周莹的名字却始终不会褪色。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