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1917年,是一个非常奇特且关键的一年,欧洲战场协约国和同盟国打得难分难解。
沙皇俄国内部爆发了震惊全世界的二月革命,统治俄国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随后还爆发了十月革命。
在中国,退位多年的溥仪,在张勋的拥戴下复辟成功,这让曾经的革命者孙中山等人感到极其愤怒。
虽然这场复辟早早结束,但对于那些北洋军阀而言,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以至于孙中山不得不开启护法运动。
众所周知,战争一旦开启,必然需要大量的钱财予以支持,而这两场战争背后的大金主,来自于同一个国家。
一、到底是谁在支持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欧洲各国流亡,考虑到沙皇有着极其稳固的统治根基,一度对革命产生了悲观想法。
可是随着一战的爆发,却让他一改之前的想法,反而认为属于革命者的春天即将到来。
特别是当二月革命爆发后,此时的沙皇俄国内部早已乱作一团,无论是资本主义改革者,也或者是信奉布尔什维克的改革者,都在积极壮大自己的势力。
列宁在此时迫切希望回到俄国,此时的德国早已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当中,为了能够进一步逼迫俄国退出战争,获得在战略上的主动地位。
于是德国政府便通过帕尔乌斯向列宁提供了至少100万卢布的资金,此人也是托洛茨基的亲密战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心向布尔什维克主义。
除此之外,列宁此时还在德国逗留,当他知晓沙皇一家被革命者扣留后,便急切地希望快速返回祖国。
此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情况并不好过,虽然知道俄国内部发生动乱,也试图发动多场进攻,但最终收效甚微。
于是德国将希望放在列宁的身上,不仅安排专列还提供了近5000万马克,支持列宁回到莫斯科。
情况真的如德国方面所预料,在当年11月,也就是1917年成功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在1918年3月成立不久的苏联,便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退出协约国,此时的德国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主动地位,可惜的是到后来依然功亏一篑。
二、德国为何要支持孙中山
在一战后期,德国因为腹背受敌的原因,便在中俄两国内部积极拉拢各方势力,也对两国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掌握中国政局的是北洋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为美国马首是瞻,一切以美国为中心。
德国为避免在华利益受到影响,使出浑身解数奔走于中国各方军阀势力之间,妄图尽最大可能维护其利益。
一开始德国公使辛慈将目光瞄向了北洋政府高层,希望段祺瑞等人积极斡旋,凭借其影响力避免对德宣战。
最好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保持中立,甚至还说道“如果延迟断交,德国愿意出1000万美元。”对此段奇瑞直接予以拒绝,不久之后便发表了对德国的断交宣言。
既然如此不识抬举,那么德国又开始在中国寻找新的合作对象,不久之后就将目光瞄向了孙中山。
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声望,并且孙中山对北洋政府倒行逆施极其痛恨,这是天然的最佳合作对象。
此时德国方面便向孙中山伸来了援助之手,邀请曹亚伯与之密谈并商定了具体的细节,德国的要求就是推翻段祺瑞政府,并延迟对德宣战。
就这样,德国便向孙中山的护法大军提供了近2000万美元的援助,虽然在后来孙中山对此矢口否认。
在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中详细记录了孙中山与德国人是如何洽谈,以及所收到的这笔钱,是如何分配给军队的。
当然关于孙中山接受德国人钱财这件事,不仅在德国档案有记载,就连英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情报人员也获知了这一消息。
孙中山在有了这笔资金后,立刻开展护法运动,大批议员南下,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积极整军北伐,为后来国共合作奠定了起步的基石。
三、德国的如意算盘真的实现了吗
前文已经提到,苏联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随后便退出了第1次世界大战,对于该条约可谓是俄国历史上最不平等的条约,没有之一。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割让土地,而这一次的割让涉及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等大片土地。
这在俄国建立以来还未曾出现,除此之外,白俄罗斯、芬兰等地区都必须独立,并且政府高层必须与德国有着密切联系,与俄国一刀两断。
除了割地还要赔款,在这份协议中要赔给德国近60亿马克,考虑到战争给德国所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笔钱无论如何都必须在1918年年底之前全部付清。
可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新政权而言,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一方面是这一次的土地丢失总量高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且全部都是苏联的精华地段,尤其是大量的乌克兰黑土地。
还有就是波罗的海三国,这可是沙俄最重要的出海口,随着乌克兰绝大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或相继独立,这就意味着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国。
然而在中国方面,虽然德国对孙中山寄予厚望,也提供了大量的钱财支持,可是护法运动自开始之初就存在很大问题。
孙中山并没有获得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导致在后来向北洋军阀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南方军内部各怀心思导致失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对德国的宣战,达成了德国的目标。
但是从最终的走向来看,德国并没有取得胜利,1918年11月德国内部发生了革命,尤其是随着美国的加入,德军在西线节节败退,最终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停战协议。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立刻宣布,之前和德国所签订的条约全部作废,即使后来所承诺的赔款一分都没有赔付。
中国则宣布对德宣战,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的过程中遭到了日本人的阻拦,但是到1921年,经多方势力斡旋成功收回山东的主权。
德国虽然是列宁和孙中山背后的大金主,为实现该国的战略目的积极布局,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参考资料
赵映林."冯自由和他的《革命逸史》."文史杂志05(20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