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有着辉煌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盛世时代,一直到今天都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夏商周作为奴隶社会王朝的见证,只是我们国人古老相传的证明,而对于世界史学而言却并不是太认可。这又是根据什么而判别?
准确纪年是一个明显的标证,而出土的实物证明则是重要依据。中国依据历史的标证是以太史公的《史记》作为佐证。对于西汉以前的记载也只是凭借有限的几个信息,准确年限并不精准。这也就造成国外并不认可的原因,只有我们自己内部认可的分歧点。但是公元前841年发生的事件,却为这一空白填补了证据,那到底是什么事件?
一、重大事件的爆发
周朝自文王与武王两代君主的努力经营,经过牧野之战后,成就周朝天下。利用“井田制”稳固统治根基,“分封制”诸侯巩固商朝疆土以维护周王室,从而实现八百年的江山政权。历经“成康之治”以稳固四十余年的盛世局面。
但后期君主自恃武功强盛,开始走向对外征伐之路,对内压制不服的不智之举的武力之道。利用前代积累的底蕴取得的优势,而不知足,终于在周穆王统治后期,西周出现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继任者周厉王没有意识到这一国情,却还是沿用前两代帝王的国策,继续对外征战,而不顾国力的衰弱,以及统治内部问题的积累。甚至为了筹集战争的资本,而下了一个荒唐的命令,那就是变相夺取民脂民膏的“专利法”,山川菏泽收为国有,百姓不允许私自采伐。甚至还把贵族私有田地据为己有。导致贵族与平民的不满与反抗。
最终在极度压抑与剥削的抵抗中,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人暴动”,而这一年正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驱除,为维护王朝稳定,周朝出现第一次的“共和执政”时代,历时14年。这两大事件的影响很巨大。君不施仁政,而民必反。君明臣贤则国必兴。
二、里程碑的意义
这次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精准证明有着明显的帮助,无论是史记中的记载,周公召公共同执政。还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另一个人暂行摄政王权益。最后都是还政于周厉王的儿子。但按照权威性来说,还是竹书纪年的书面证明更为准确。
而这本出土的文物中,证明周朝的文字记载已经存在。自它之后,中国的纪年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断层。它是一个分界点,为世界质疑中国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为中国对于周朝以前的历史年限精准定位有了较好的参照标准。相信随后的考古发现,会越来越多地展现那段时期的明确历程时间。
三、与夏有别,乱而不亡
同时这次“国人暴动”没有出现国家内乱而不亡国的特殊现象,这可是极为少有的。毕竟已经夺取王都,贵族与平民都对暴政的压制而采取武力推翻。甚至都建立“共和执政”的现象。这说明周朝前期的君主鲜明对于当今的臣民来说,还是极其认同的。
共和执政只是针对周厉王在位,而不能另立君王的一种暂时性过渡手段,最终还是对于周厉王个人施政的不满,而不是其他君主的问题。也是为了防止他重新夺权,再次实施暴政的一种自保手段。从这也能看出国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没有绝路,只有懂不懂得变通的方法。
它与夏桀的原因不同,夏朝动乱则是改朝换代。而这次暴动的根本原因只是一种政治政策的反击。围绕的是王都的中央枢纽。而不是波及全国的大动乱。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夏朝则是根基已经损坏的崩塌,周朝只是周厉王个人的失误但没有伤到王朝统治的根基,作为暴动者也没有推翻王朝的打算,所以周朝那段时期虽乱但不会亡国。
结语:周朝的国人暴动与共和执政是那一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因为历史影响深远,也被当时人们所记载,并通过竹书纪年而见世,终于为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提供宝贵资料。
为中国在国外严谨事实证据基础上的佐证,补充了中国历史时间精准年限的空白区。也让后人对于那段历史不是模糊的大事件记忆,而是有着精准的时间认证。让中国历史研究在世界质疑声中,不断地得到正确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