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要论影响力,李白当属第一人。
他的诗天马行空,豪放不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他嗜酒如命,他的诗,有一半都与酒有关,所以又被誉为“酒仙”。
他挥金如土,为了喝酒,可以用“五花马和千金裘”去换酒喝。
但其实,当你走进《李白传》,得以窥见这位伟大诗人潇洒背后的真实人生,你也会发现,原来我们所崇拜的伟人,也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比如,李白挥金如土,其实是因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是经商的 ,他家很有钱,所以才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再比如,李白一边藐视王侯贵族,一边又对权力中心极度渴望,所以才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所了解的“李白”之所以和真实的“李白”有偏差,有一大半的原因 ,是他的追随者把他过于”神话”了,才导致后人误解。
在他的诗歌里,我们以为他是个潇洒的侠客,读完这部《李白传》你会发现,其实他渴望建功立业,可一直不得志。
这不是他不想考科举,而是他没有资格考,在唐代考科举,跟现在考公务员一样,也需要“政审”,两种人有资格考,一是王公贵族的后代,另一个正规渠道就是考取进士。
可李白祖上既不是三品以上官员,不能入围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也无法以生徒身份出线,就断了科举之路。
他们一家是从外地(有人说李白出生于碎叶,但碎叶在哪里,至今是个谜)搬迁回四川的,并且在搬迁回来后,他们连谱牒(就像现在的身份证)都丢了,一个“黑户”,想要考取功名,那就不可能。
所以李白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他为了建功立业,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
为自己规划了人生路线 ,想做“诸葛亮”,但却见不到皇上;
为了能入门,去拜见了渝州刺史李邕,结果只得到了一个“白眼”;
在四川不得志,后又离开四川跑去东南寻“伯乐”,虽然结交了一帮上流社会的人,也没为他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直到他42岁的时候,唐玄宗下诏求贤,他才得以被推荐,虽然是迟到的安慰,也算是苦尽甘来,只不过伴君如伴虎,他去了塔尖,才发现,塔尖并非他想的那般自在,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在李白的眼中,他很看不起那些只会读书的人,比如,杜甫这么一个有文采的人,在李白眼中,他不过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坊间流传一首诗为证。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据考究,此诗写于公元746年,李白和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李白见到落魄的杜甫,就调侃了一下他:“自分别以来,老兄你为什么又瘦了啊,是不是写诗太辛苦了呢”,从题目来看,一个戏字几乎点出了主旨。
弦外之意大概是笑杜甫,先把肚子填饱了再谈其他的,诗歌当不了饭吃,而杜甫却对写诗是一个很严谨的人,还是李白的小迷弟。果然,“神仙”在山顶“打架”,吸引的不只有山脚下的普通人,也可能是“神仙”。
话说回来,读《李白传》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李白几次被看见、被举荐,都是因为好才华。
看到这里,想起了前段时间跟朋友一句闲聊,她说,人往往都被自己看不上的东西所成就了,再看李白生平,确实如此。
除此之外,李白的“人生大事”,也值得说道几句。
读李白的诗歌,大家会以为,他是个很正直的读书人,但其实现实中,他是个花花公子,和许多女性都有过亲密接触,老婆就有四个,还都是权贵之女。
第一任老婆,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第二任,也是个高官的家眷,他们是同居关系,后被抛弃;
第三任,据说是个山东姑娘,分手原因不详;
第四任妻子,更是贪官宗楚客的孙女,他一边鄙夷着贪官污吏,一边又娶人家孙女,这也是李白的“另一面”。
不过“浪漫”在某些时候,也是“不靠谱”的代名词,所以李白和第四任妻子生活了不长时间,又去浪迹天涯了,毕竟他胸怀天下,一个小小的家,是捆绑不住他的脚步的,能被捆绑住,也就不是李白了。
当然,通读全书,如果拿“功”与“过”来相抵的话,你会发现,李白的“功”远大于他的“过”,他的励志,他的才华,他的善良,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聪慧且勤奋。
他少年时期聪慧勤奋,对诗歌热爱执着,却也因为身世不得志;
命运没有给他捷径,他便自辟捷径,终于在四十二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努力且上进。
为与命运相抗,他青年时期走遍大江南北,结交天下英豪,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却也走了许多弯路;
相较于其他“怨天尤人”的唐代诗人,他遇事一杯酒,遇挫不气馁,管他命运给的是糖是苦,他都能自我消化,这是许多人缺乏的好心态。
他励志且洒脱。
中年时期终被看见,却无法适应官场生活,后转身离开。
他自傲也温暖。
他在外游历,虽然看不上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生,但见他们穷困潦倒,时常慷慨解囊,为他们送上温暖。
李白的一生,用“传奇”二字,已无法概述全部,有光辉,亦有瑕疵,但无论何种姿态,都值得我们后人慢慢品读。
所以,无论你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李白传》都是一部值得我们一读的经典传记作品。
它不仅能让我们卸掉滤镜,对这位“诗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遇挫不轻易放弃;更让我们认识到诗歌的魅力,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