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时最真挚的爱情,男:我做坏事了,女:不要紧,相濡以沫66年
创始人
2025-06-30 20:32:56
0

美好的姻缘会被很多人羡慕,可人们没有看到他们所经历的苦难。结婚时,人们都希望白头偕老,可在归宿时,总有个人要先走……没有谁的婚姻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已经很难了,就对身边的那个人好一点吧。

一见钟情

1935年7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新郎是钱钟书,新娘是杨绛。两人对婚礼的这一幕记忆犹新,钱钟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那一年,钱钟书24岁,杨绛23岁。钱钟书在《围城》中将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应:“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自那时起,他们只有生死,再无别离。

1932年,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钱钟书,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初次见面钱钟书便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紧张地说道:“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一见钟情定终身,真实地发生在了他们两人的身上。这一遇,便是66年的陪伴。

门不当,户不对

世人提起两人的婚姻,也总说他们是珠联璧合,门当户对。

其实两人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钱钟书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

杨绛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婚姻职业自主。

她说:“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她结婚那天磕了无数个头,拜完长辈,又拜祠堂的祖宗,还得进厨房拜灶神。她倒不觉得苦,只是担心父亲若知道她结个婚得磕这么多头,还不知道有多心疼。

英伦留学相依为命

两人婚后,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款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他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所以她下定决心跟丈夫一起去英国。

婚后,杨绛才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上,知道丈夫是怎样的“拙手笨脚”。

钱钟书对生活事务一窍不通,她就将家里的活全部包揽;钱钟书总是闯祸,她就全部替他解决。

她怀孕住院期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每次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做坏事了,台灯弄坏了;

我做坏事了,墨水染了桌布;

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

杨绛回应他的,总是轻描淡写地“不要紧,我来弄。”因为爱,她用无尽的温柔去包容这个大孩子。

钱钟书对她所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她出院后,果然将钱钟书做的种种“坏事”一一化解。

从此以后,她的“不要紧”三个字成了他的定海神针,只要有她在,一切都不要紧。

许多人常常感慨,再深厚的感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消磨。

就如《围城》里在开篇时,所写的那样:“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与钱钟书却着实从琐碎的婚姻生活中,完美跳脱出来。他们懂得彼此,也会相互包容。

爱是需要学习的

曾经的名门小姐,心甘情愿做了“灶下婢”,没有一丝抱怨。钱钟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爱是需要学习的,与杨绛成为夫妻后,钱钟书慢慢也学会了体贴人。

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为夫人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泡了英式红茶,给她悄悄端到了床上。杨绛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后来,钱钟书将做早餐的习惯延续了几十年,热牛奶,煮鸡蛋,烤面包,一做就做了一辈子。

钱钟书接受采访时说:“这两年我的夫人为我付出了许多,让我专心写作,帮我拦了外界很多干扰,这本书应该属于她。她在我眼里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流离坎坷世态炎凉

时光静静流逝着,可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战争之前,他们沦陷上海。他们的生活愈来愈苦,只是柴米油盐,就并非易事。

杨绛与钱钟书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他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直到解放后,钱钟书夫妇得到清华母校的聘请,钱钟书担任教授,主要指导研究生,杨绛则兼任教授,自称”散工“。夫妻和女儿阿圆在一起平淡的生活,也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他们的家很朴素,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女儿阿圆常说:“我和爸爸是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可惜好景不长,安顿的日子没过多久,1966年便迎来了“文革”。

他们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神蛇”,身心经受了莫大的冲击。可漫长的十年间,他们相依为命,任何人、任何事都没能将两人分离。

钱钟书的名言是:“Ifwedon’thavefreedomofspeech,atleastwehavefreedomofsilence.”(如果我们无法拥有言论的自由,我们至少还拥有沉默的自由。)

功成名就生死离别

1977年,“文革”结束,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90年,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改编为电视剧播出,他一下子成了名人。向来喜清静的钱钟书,当然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被慕名而来的人瞻仰,杨绛只好守住大门,为他挡客。

杨绛与钱钟书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我们终究还是走上了古驿道。”杨绛在《我们仨》书本的扉页写道。

1994年夏,钱钟书住进医院。杨绛每天去看他,悉心照料。在丈夫生病期间,也是阿圆病危前夕,杨绛来回奔波,身心疲惫。

当钱钟书在病中时,她向老天祈祷:照顾人,他不如我,我只愿比他能多活一年。没过多少时日,阿圆终于先走一步,离开了人世。

杨绛告诉丈夫,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现在她什么病都不怕了,我也不用起早贪黑忙个没完没了了。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咱就不用牵挂了。”

短短一年后,88岁的钱钟书也永远离开了杨绛,那是1998年12月19日。

钱钟书强睁着眼睛看着自己,她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用尽所有力气道出一句:“绛,好好里(好好过日子)”,之后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时,钱钟书一直未合眼,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两人一起携手走过六十六年的风雨路,无论两人在国外求学生涯,还是文革时期的改造都没能把他俩分开,这一次分离则是阴阳两隔。

钱钟书离世时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这句话支撑了杨绛往后余生的18年。

她曾感叹:“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离世,享年105岁。杨绛先生终于“回家”了,这不是谢幕,而是他们仨的团聚。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苦难时的相依为命,行将就木时的生死离别,这条路漫长而艰辛,难以与外人言说,那是真正的生死相依。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越是美好的婚姻,到最后越是感伤。

参考资料:

《围城》、《杨绛传》、《钱钟书传》、《我们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内容

组团去广东潮汕纯玩两天要多...
假期来临,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美食和迷人的自...
2025-09-10 09:03:52
耍到不想走的成都千年古镇,...
◀ 公园城市 幸福成都 ▶ 溪水穿镇而过 明清老房尚有人家 烟火气...
2025-09-10 09:03:32
邂逅成都版“小洱海”!红杉...
踏入这片秘境,我才懂得什么是 “人间仙境”。 最近发现了一处藏在成...
2025-09-10 09:03:22
广东潮汕两天一夜旅游人均花...
前段时间,我一直心心念念着去潮汕旅游,那片充满历史韵味与美食诱惑的...
2025-09-10 09:03:04
原创 ...
在三国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里,关羽失荆州无疑是一个极具震撼性的重大事...
2025-09-10 09:02:54
原创 ...
类别:历史,内容:韩信的军事天赋如何卓越?以小胜大,三万汉军克敌二...
2025-09-10 09:02:51
原创 ...
一个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命运本身更为重要。——洪保德 我国有...
2025-09-10 09:02:46
原创 ...
《三国》一书中最让人感到激动与快意的,莫过于那面鲜艳的红色旗帜,它...
2025-09-10 09:02:38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皇帝和皇后的地位常常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甚至被神话成龙和凤的象征。然而,...
原创 这... 最近在查阅资料时,我无意中发现了曹髦,这位曹魏年轻的皇帝,他的勇气和决断力让人感到震撼。 曹髦是曹操...
原创 蜀... “将军无能,累死千军”这一句话,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缺乏战略眼光、无法带领军队走向胜利的领导者。刘禅作为...
原创 山... 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共同开展了对银雀山两座汉代墓葬的发掘工作。两座墓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竹...
原创 诸... 说起蜀汉名将,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 “常山赵子龙” 和 “脑后有反骨” 的魏延。但细究诸葛亮...
原创 周... 周勃 周勃,字叔宝,秦朝末期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名将。与刘邦是同乡,早在刘邦起兵反...
原创 清...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乾隆皇帝身边的宠臣,他在官场如鱼得水,步步高升,并因其贪婪而名声...
原创 赵... “赵氏孤儿”的故事远非真实,它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这个情节的主要来源于《史记·赵世家》,但它的故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叶龙突发疾...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的讣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叶龙同志,因突发疾病,经抢救...
原创 给... 公元1368年,朱元璋历经十五年征战,最终战胜了各方敌手,成功驱逐了蒙古的统治,并在应天登基称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