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查阅资料时,我无意中发现了曹髦,这位曹魏年轻的皇帝,他的勇气和决断力让人感到震撼。
曹髦是曹操的曾孙,也是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接替了被罢免的曹芳。当他登基时,年仅十四岁,而当时军政大权掌握在权臣司马师手中。曹髦既年轻又缺乏经验,且权力被彻底架空,似乎只能做个傀儡皇帝。
然而,具有胆略的人和懦弱的人是不同的,曹髦并不甘心成为一个受制于人的傀儡。尽管他年轻,心中却始终有着收回权力的渴望。待时而动,他终于决定反击,不能再容忍司马氏一家的权力扩张。
当时,司马师已经去世,朝政由他的弟弟司马昭掌控。曹髦趁机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一句话,便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经典语录。
曹髦准备展开反击。这位仅十九岁的年轻皇帝,虽然考虑不周,但却充满了信念和决心。公元260年五月初七,曹髦召集了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打算发动一场政变,铲除司马昭,重夺朝政。
然而,没有人支持他。众人都知道,这样的行动几乎不可能成功,根本没有胜算。
王经分析道:“司马昭掌握军政大权已久,皇宫内外全是他的人马,宫中守卫松懈,兵力薄弱,根本无法赢得胜利。如果陛下动手,后果难以预测,应该再三考虑。”
尽管如此,曹髦依然坚定自己的决心。他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扔到地上,毫不犹豫地说道:“就这么决定了,大不了一死,怕什么?谁知道一定会死?”
曹髦决定马上行动。他在出发之前先去内宫告知太后,而此时,王沈和王业两个他信任的大臣却偷偷逃跑,向司马昭泄露了密谋。
曹髦拔剑登上辇车,亲自带领几百名奴仆和少数卫兵,气势汹汹地出发。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和他的部队,看到曹髦气势凶猛,大家纷纷后退,不敢再向前。
曹髦一行人继续向宫城南部进发,途中遇到了中护军贾充的阻拦。曹髦与贾充激烈交战,但始终没有人敢反抗,大家都想着撤退。这时,担任太子舍人的成济,向贾充询问接下来的处理方式。
贾充淡定地回答道:“司马公让你们这些人活到今天,就是为了此刻。今天的事,不容再问!”
成济被激励后,仿佛吃了豹子胆,立即抽出长戟刺向曹髦,最终皇帝惨死。
曹髦在位五年(公元254-260年),他是历史上少见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亲自带头反抗权臣、试图夺回朝政的皇帝。虽说他极为勇敢,甚至有些鲁莽,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完全没有通过阴谋或刺杀的方式,而是直接在公开场合展开行动,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无论如何,他那种为了权力而敢于抗争的精神,还是让人颇为佩服。
然而,曹髦的形象却在史书中被极度贬低。
在《三国志》中,曹髦的故事并未详尽记录,反而通过皇太后的令文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令文中称曹髦性情暴戾,拒绝接受劝谏,反而心怀怨恨,甚至多次图谋陷害太后、诬蔑太后,最后最终以武力威胁她。甚至有一次,曹髦曾举弓指向太后的西宫,箭矢射在太后面前。总之,《三国志》描述曹髦多次谋害太后、毒杀不成,索性举兵叛乱。
在《三国志》中的曹髦,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暴躁而幼稚的傻皇帝。
《三国志》由陈寿所编,面对司马王朝的压力,陈寿在描写时避免过于直白地揭示司马昭的心机,反而略加修饰,抹去一些事实,只是简单地引用太后的令文,批判曹髦的暴躁与幼稚,刻意美化了司马昭。
如果仅仅阅读《三国志》,可能会让人误解曹髦是个暴虐的傻帝。但所幸裴松之的注解和《资治通鉴》收录了多种史料,给我们呈现了更为真实的历史面貌。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喜欢三国史的朋友,不妨阅读《资治通鉴》,因为它不仅能提供更清晰的历史时间线,还能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那些历史事件,避免被《三国志》中的偏见所误导。虽然《资治通鉴》也有缺点,但其长处无可替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