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无能,累死千军”这一句话,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缺乏战略眼光、无法带领军队走向胜利的领导者。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常被认为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即便他拥有成千上万的士兵,甚至有一百个孟获,也难以改变蜀汉的命运。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带兵平定南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孟获既然已经归顺了蜀汉,那么在蜀汉灭亡之时,他理应出兵援救才对。然而,直到刘禅投降,孟获的身影却始终未曾出现。那么,孟获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出手相救?这一切的根源,要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
刘备三顾茅庐之际,诸葛亮为刘备拟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其中的核心部分便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以待时机。诸葛亮早就深刻意识到“南抚夷越”的重要性。对于蜀汉而言,要实施北伐,必须先确保南中的稳定。因此,诸葛亮在公元225年春,率军南征。
南中的叛乱,实际上早在刘备去世时就已经爆发。叛军的主要领导者有南中益州郡的豪族雍闿、越嶲夷王高定、牂牁太守朱褒等人。孟获不过是南中汉、夷人民中有些影响力的豪强之一。诸葛亮的南征,蜀将马忠击败了朱褒,并与庲降都督、交州刺史李恢会合。雍闿最终被高定的部下所杀,而高定也被诸葛亮亲自击败并斩杀。南中剩下的叛军,最终只剩下了孟获。孟获的主要兵力,实际上是雍闿死后遗留下来的残余部队,根本无法对抗诸葛亮的强大军队。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才使得他七擒七纵孟获。当孟获第七次被擒时,诸葛亮准备再次放他回去。然而,孟获却主动要求不再离开,对诸葛亮说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孟获在225年秋季死心塌地地投降了诸葛亮。然而,孟获的投降并没有消除南中人偶尔反叛的情况,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孟获在南中的实际影响力远不如他所展现的那样强大。
诸葛亮收服孟获之后,实施了“南人治南中”的政策,留给了忠于蜀汉的南中本地人如李恢、吕凯、孟琰等人负责治理南中。此举有效缓解了南中人民对蜀汉的对立情绪,巩固了对南中的统治。从此,南中成为了蜀汉重要的征兵地和税收来源。诸葛亮甚至将南中一万余户迁至成都附近,征募其中勇敢善战的男子,组建了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同时,南中也为蜀汉提供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耕牛和战马等军资,极大充实了蜀汉的财富。
直到263年蜀汉灭亡前,尽管南中的刘胄、冬逢、隗渠、李求承等人屡次反叛,但都很快被李恢、吕凯、马忠、张嶷、霍弋等将领平定。每次平叛后,蜀汉不仅得到了大量财物,还得到了投降的士兵。直到蜀汉灭亡之时,南中依旧牢牢掌握在蜀汉手中。
然而,自诸葛亮收服孟获后,在南中的几次反叛中,始终未曾看到孟获的身影。这表明孟获应该一直忠诚于蜀汉。至于孟获的去向,有一种说法认为他跟随诸葛亮回到成都,并在蜀汉朝廷中担任了御史中丞等高职。另一种说法是孟获被留在南中,与李恢、马忠等人一同治理南中。
无论孟获是去了成都还是继续留在南中,按照时间推算,从诸葛亮平定南中到蜀汉灭亡,已经过去了38年。即便孟获在被收服时只有二十多岁,到蜀汉灭亡时,孟获也已年逾六十。因此,推测孟获可能早已去世。
如果孟获尚在世,他是否能在蜀汉灭亡时提供帮助呢?263年,蜀汉灭亡之际,霍弋曾请求带领南中诸军前往成都救援,但遭到刘禅的拒绝。若孟获仍然健在,他定会响应霍弋的号召,率军前往成都。但此时即便孟获再有忠诚,再怀念当年诸葛亮的恩情,面对蜀汉的灭亡,他也已无力回天。
事实上,霍弋具备足够的能力挽救蜀汉。当刘禅投降后,霍弋也只得向魏投降,升任南中都督,并率军平定了交阯、日南和九真三郡,最终被封为列侯。如果不是因为刘禅的无能,蜀汉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但可惜,遇到了刘禅的无能,即便孟获还活着,也无力回天。最终,蜀汉在没有任何外力救援的情况下,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