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共同开展了对银雀山两座汉代墓葬的发掘工作。两座墓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竹简,经专家清点,最终的统计数字是4942片完整竹简,此外还有数千片残缺的竹简碎片。通过翻译这些竹简,学者们发现,竹简中大部分内容为兵书,诸如《孙子兵法》以及《尉缭子》都有收录。尤其是其中的《孙膑兵法》,它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千年之谜——为何庞涓要对孙膑施加如此残酷的手段。
要说到这段历史的真相,就必须提及竹简中的《孙膑兵法》。其中有一篇《擒庞涓》尤其令人关注,它详细描述了孙膑如何在战争中运用巧妙的策略,成功实施了“围魏救赵”的计谋,这也是孙膑军事智慧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孙膑的策略中有两点尤为关键。第一点是“牺牲盟友”的决策。田忌当时曾建议直接带领齐军与赵国联手攻打魏军,但孙膑并不同意,他指出: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孙膑认为,直接出兵救赵国可能会引发与魏军的正面冲突,齐国的实力可能难以支撑,因此他提议将齐军主力调向魏国的首都大梁。这样,魏军在面对齐军威胁时,必定会从赵国撤兵,进而耗费大量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让魏军在回撤时更加疲惫,也能给齐军创造进攻的有利时机。与此同时,这样一来,赵国便得到了救援。尽管这是一种牺牲盟友的策略,但从大局来看,孙膑认为这种方式最能确保最终的胜利。
然而,这一策略的狠辣之处并不止于此。孙膑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计策:假装进攻魏国的平陵。平陵虽城池不大,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孙膑建议田忌派遣两位将领从齐国的高唐、齐城出发,伪装成进攻魏国平陵的样子,同时让主力部队保持静止。正如《擒庞涓》所写:
“吾未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孙膑故意让田忌的两位将军出征,他们将面临魏军的反击,而这两位将领的失败和牺牲似乎已是注定。果然,按照孙膑的预期,这两支部队在与魏军的交战中惨败,死伤惨重。
最终,正是这些计策帮助孙膑完成了他的宏伟计划。庞涓急忙回兵援救大梁,但结果却落入了孙膑精心设置的埋伏圈,魏军在此战中遭到重创,庞涓也因此兵败自尽。随后的马陵之战,孙膑再次击败了庞涓,彻底摧毁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标志着齐国的崛起。而从整体来看,孙膑的战略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盟友和部下,可见他在战争中的决断之狠。
《擒庞涓》这一篇章也彰显了孙膑非凡的军事才能,庞涓显然远不及孙膑。他深知孙膑的智慧超出自己,因此才会在年轻时陷害孙膑,捏造罪名让他遭受膑刑和黥刑,甚至砍去双脚并在脸上刺字,试图让他永远消失在历史的舞台。然而,庞涓的失败在于他过于心软,当看到孙膑精神崩溃时,他未能彻底将其消灭,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从军事角度看,孙膑无疑是一位更为优秀的将领。
然而,若从道德的角度审视庞涓的行为,他无疑是一个心胸狭隘、手段卑劣的人。毕竟,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两人曾一起在学堂中学习、共度时光。但庞涓因为才智不足,最终选择用卑鄙的手段陷害孙膑。这种因小失大、因嫉妒心生怨恨的做法,最终也让庞涓自食恶果,走上了自尽的道路。历史给他的结局,无疑是他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