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吴谢宇执行了死刑。终审判决结果捍卫了我国相关法律权威。
吴谢宇预谋性作案,主观意识极强,犯案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即便他本人提起上诉,但依旧被判死刑。
这个结果大快人心,不少人评:罪有应得!就该判死刑!
随着这个热搜以上,关于#死刑#也上了热搜。
据说,对吴谢宇执行死刑是注射法,三针注射。
第一针是麻醉剂,这一针打完就毫无感觉了;
第二针是高浓度肌松药,实际上这一针就致死了,用量直接抑制呼吸肌;
第三针是高浓度氯化钾,导致心脏骤停。
这三针是同一通道,机器控制,有自动的时间间隔。唯一需要人工操作的是扎止血带、消毒和静脉扎针,然后按执行按钮。三名法警同时按各自的按钮,谁都不知道自己按的是那一针。这个是为了减少对执行人员的心理影响。
但对于今天被执行死刑的人来说,死刑只是我国法律的极限,不是他们罪恶的极限。
吴谢宇的残忍犯案背后,更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一位学霸天才,为什么会走向不归路?
是什么因造成了这个果?
01
有一句老话:真正的恶人,是大街上乱砍那类;发生在家中的凶杀案,都有因有果。
吴谢宇弑母的动机,就不是仇恨,不是利益,而是边界混乱的母子关系。
由于谢天琴掌控欲很强,他和母亲的关系本来就很紧密,父亲去世后,母亲更是把他抓在手心里,要求科科成绩优秀,不准他谈恋爱、结交朋友,时刻陪伴她身边。母亲的爱令他窒息,令他萌生自杀的想法。
可偷看母亲日记后,吴谢宇认为:母亲痛苦的根源,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只有死亡能结束她的痛苦。
他说:我要做妈妈的妈妈。他和谢天琴一样,事事追求完美,而且自我为中心,不由分说把自己的想法施加在对方身上。
弑母,在他看来,是协助母亲完成她的心愿。
即便作为父母,也应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边界感,过度参与孩子生活、甚至替代孩子本人成为孩子人生的掌舵者,只会干扰到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孩子会变得依赖、敏感且低自尊。
父亲的缺失,母亲强烈的掌握欲,典型的压抑性家庭环境很难会能给到吴谢宇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沟通。
在外人眼里,吴谢宇是优秀学生,待人有礼,成绩优异。
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同学更是万分羡慕他的优异。
可是呢,吴谢宇自己在忏悔书中却这样写:“极度自卑,觉得自己是台考试机器,什么都不会。”“每天都活得很累,很痛苦。”“害怕给母亲增加负担,不敢和母亲吐露一点。”
他不说,母亲也没问。
压抑的情绪如同堰塞湖,一旦爆发,将带来毁灭性打击。
很多家长都觉得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应该是学校的事,其实不然,真正能走进孩子内心的,倾听孩子真实想法的,不是老师,不是同学,而是父母本身。
一味强调孩子要有好的成绩,要优秀,要出人头地,容易把一个原本感受丰富、情感细腻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冷漠无情,僵硬麻木的学习怪物。
孩子的心空了,失去情感互动和连接的能力,最受伤的是孩子本身,他对世界已经没了好奇和热爱,仿佛行尸走肉,一旦学业终结,他会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发挥什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学历人才在毕业后却回家躺平啃老,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很多对父母没有什么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怨恨。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所以,懂得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十分重要。
唯有真正聆听孩子的内心,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进行正向转化,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02
心理疏通真的十分重要。
无论是对未成年人还是对成年人来说,同样重要。
近段时间,很多令人震惊的新闻一件一件地发生,其中包括了前段时间的“清华学霸残忍杀妻案”、“律师连捅北大女友60多刀”等等。
这些悲剧的发生,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在如今的时代,隐藏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它可能潜伏在我们周边,我们的亲人、好友、闺蜜乃至男朋友、老公,甚至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亟需去重视。
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惨案中犯案的不乏高学历人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而且,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以及抑郁表现倾向都显著高于硕士生。
这一结果让公众颇感意外。
2018年3月,《自然生物技术》刊发的《研究生教育中精神健康危机的证据》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六倍以上。在研究生群体(硕士/博士)中,焦虑与抑郁两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均在40%左右。
可见,研究生群体更容易焦虑、抑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不同教育体制下都是如此。
陈立人,清华高材生,在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妥妥的精英人才,几乎是人才市场和婚恋市场中的亮眼角色。
可谁能想到,他会暴打妻子致死,行凶过场极度残忍。
在最近,有一位声称是陈立人六年同班同学的人爆料,称那个时候成都七中的同届学生出国的几个结局都不太好,除了陈立人之外,还有一位高材生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发展,原本很优秀,结果却患上了抑郁症选择自杀。
排除是家庭、婚姻因素,有人指出他们所遭遇的困境有可能是他们在异国他乡遇到适应性方面的困扰。
天才,也会被心理问题所绊倒。
03
被称之为学霸、天才的人往往要比普通人负重太多了。
从小到大,他们一直承载着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期待和期望,他们对自己要求会十分严苛,容不得自己出半点差错。
在外人的眼中,他们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他们一般都追求完美,从小到大在学业上一帆风顺,没经历过什么挫折。
他们习惯性地掌控自我的行为,偏向事情更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进行,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惯,现实生活一旦与自己心理预期产生差距和偏离,他们心理压力会变得更大。
从学校这个温室中毕业,真正进入职场,感受丛林法则时,他们会显得更加脆弱,无法应对外界的变数和失败,缺乏适应变化和自我调整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吃的苦太少、受的挫折太少导致抗压能力差。
如果对方指出他们的短板或者缺陷,那种潜藏的失败感伴随着不安全感很快将他们包围。
你不是清华毕业的吗?你不是状元吗?太多这样的声音。
背负的期望如同大山,心中承载的东西又太多,还放不下,当他悲观地看到现实世界和他学的东西无法对等,尤其是发现所学的东西在现实中起不到一丁点作用的时候,就愈发孤僻、落寞,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往往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又极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但他们却没有想到,这种负面情绪持续叠加会在以后的某一刻如同火山爆发,伤害了自己还殃及他人。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34岁中国博士怒杀38岁导师”,也是引发热议。
34岁中国物理学博士生齐太磊,在美国读博期间,开枪射杀自己的华裔导师,严资杰教授。
齐太磊出身寒门,父母体弱多病,但即便如此,齐太磊依旧没有放弃求学的路,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
为了支付自己和弟弟的学费,他四处筹款,节省开支,这样的经历让他分外珍惜学习的时间,也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确实,他的努力换来了他学业成绩的优异,还曾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助理。
他不甘心当一名普通大学老师,他一直期望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可他本人在物理领域成就并不突出,他的天赋无法帮他实现愿望,因此他的人生一直不稳定。
他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深造,随后又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严资杰副教授。
想比起齐太磊而言,严资杰副教授才是天赋异禀的人,真正的寒门贵子,在博士研究期间,他发表了17篇论文,论文涵盖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彰显了他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天赋的加持和不懈的追求让严资杰成为一名享有盛誉的终身教授。
同是寒门出身,明明都一样的努力,眼见自己的导师如此顶尖优秀,可自己到34岁依旧一无所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引发了齐太磊的报复心理,从而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而他杀人的心理因素,也正如上文所述,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反差,强烈的挫败感,以及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而去世的严资杰教授,事业上顺风顺水,但婚姻生活也是一地鸡毛,事发前已和妻子处在分居状态。
他曾提到,他的岳母对他进行身体攻击,踢打和咬伤,甚至还拿刀具冲向他。岳母还举报自己,导致被警方逮捕。
以陈立人、严资杰为例,虽然都是学霸,但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在情感沟通和解决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往往缺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经验,情绪的积压,情感问题的叠加,最终就会导致地崩山摧。
04
无论是孩子、普通人还是学霸们,都要学会正确倾诉和表达的能力,总是自我消化、自我压抑或者采用暴力方式解决往往会酿成大问题。
心理滋养,才能让人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