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住客“恶意差评”,有酒店硬气了一回。10月15日,一则酒店胜诉恶意差评新闻引发热议。郑某红因在携程发布不实差评,被法院判决赔偿酒店3.5万元、删除差评并公开道歉30天,此事被网友称为酒店“首例白嫖党诉讼案胜诉”。
此前9月,携程宣布将于10月22日上线酒店点评治理机制,重点打击恶意差评、职业差评师及以差评要挟牟利等行为。此举被行业认为是打破“唯评分论”的关键之举,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实际执行效果持观望态度。
郑某红在《致张掖御景国际酒店的道歉信》中称,其就 2025 年 6 月 29 日在携程旅行网该酒店页面发布差评一事,郑重澄清事实并表达歉意。
道歉信显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2025)甘 0702 民初 8395 号民事判决书已认定,郑某红发布的 “卫生很差、床单有血迹、毛巾有异味、热水不稳定” 等评价内容缺乏真实性,且用语存在恶意诋毁意图,这些不实评价客观上降低了该酒店社会评价,对酒店声誉及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酒店行业深受恶意差评问题困扰,影响部分酒店正常经营秩序,造成实际效益损失。
公开案例显示,2025 年 2 月,甘肃宕昌县某酒店遭遇非住客发布虚假视频,视频称 “酒店灰尘厚”“垃圾未及时清理”,在快手、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达 1.3 万人次,该酒店负责人表示,同期酒店预订量出现明显下降;同年 4 月,上海警方抓获一名女子,该女子辗转十余家酒店,利用自身皮肤过敏体质、购买死蟋蟀作为道具等方式,实现 “白嫖” 住宿。
相比于零散的恶意差评,职业差评师的产业化操作,是酒店业面临另一“心头病”。所谓职业差评师,即通过要挟酒店差评牟利的手段,形成“寻找酒店薄弱环节/恶意制造负面事件—发布差评—协商勒索—收取费用后删除评价”的固定模式。
2024 年 8 月,浙江警方抓获一名涉嫌勒索中高档酒店的大学生。通报显示,自 2023 年 11 月起,该学生住宿记录达 380 余条,随身携带死蟑螂、蝉、头发丝、使用过的避孕套等物品,经调查,其交代了 63 起敲诈勒索酒店的事实,涉案金额达 3.8 万余元。
民警在临海某酒店抓获犯罪嫌疑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未收到差评,不少酒店也会通过赠送水果、退房小礼物等方式向客人索要好评,部分酒店还存在加客人微信、塞纸条索要好评的情况。不过,这一行为也引发部分客人不满,2024 年初,就有因酒店工作人员擅自使用客户手机在点评网发布好评引发争议。
酒店行业对差评的高度关注,核心源于差评对经营有直接影响,而这一影响首先体现在线上预订平台的评分体系中。
携程发布的酒店点评大数据报告显示,近 80% 的用户在预订酒店前会主动查阅平台点评,平均每位用户浏览点评数量达 17 条,点评内容已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OTA平台流量分配规则中,酒店评分与曝光量、排名直接相关。多位酒店从业者表示,评分4.8分及以上的酒店可获得平台优先展示资格,评分低于4.5分的酒店,其平台曝光量通常会减少60%以上。同时,有从业者透露,一条差评对评分的拉低效应,往往需要数十条好评才能弥补,这进一步加剧了酒店对差评的焦虑。
图源网络
评分不仅影响酒店线上流量,还与员工绩效考核深度绑定。有一亚朵酒店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吐槽,迫于业绩考核不得不这么做。“真不是我们追着要好评,每天都有固定好评指标,如果收到差评会影响绩效考核。”有员工表示,每月低于30条好评将扣款100元至240元。
酒店客服向消费者索要好评
不仅如此,酒店在恶意差评维权过程中还面临流程复杂、通过率低的难题。业内人士介绍,此前携程虽已开通差评申诉通道,但申诉需提交监控录像、消费记录、沟通记录等多项材料,审核周期长达 3 个工作日,且申诉成功率低。
在黑猫投诉平台,携程、美团相关的“酒店被恶意差评却不予删除”的投诉共1147条。杭州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曾反映,近期收到两个恶意差评后,准备完整申诉材料,通过携程后台申诉 8 次,历时一个半月仍未成功,期间与平台客服沟通不下 30 次。“商户服务部门客服回电说,‘没有时间看材料’‘不用申诉了,不会通过的’”,该酒店客服认为,作为平台合作商户,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酒店业对差评治理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携程于9月24日发布公告,宣布全面升级酒店点评治理机制,新规定于10月22日正式生效。
其中重点治理酒店差评环节,公告显示,酒店方面如遇住客以差评要挟或索要不正当利益,酒店可通过EBK订单页面上的“报告不当行为”按钮进行记录,对于部分性质恶劣的客人,还可以做拉黑处理,以维护酒店合法权益。同时,平台引入AI技术,将审核周期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
此外,携程同步降低“超棒酒店”评选的分数门槛,从原有的4.8-4.9分下调至4.7分,减轻商户经营压力。
新规发布后,酒店行业反应分化。
支持方认为,该措施打破了OTA平台“唯评分论”,可以缓解酒店人的评分焦虑。很多酒店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关注酒店服务。同时,AI技术手段的应用将降低酒店维权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而部分持观望态度的从业者关注实际执行效果。有酒店从业者提出,旧版申诉效果较差,原有问题尚未明确解决,AI技术能否准确识别“部分事实+夸大负面”的评价内容仍需观察。
另有从业者对“用户拉黑机制”的执行尺度存疑,担忧平台为平衡用户流量,对高消费用户的恶意评价行为可能采取宽松处理,“新规实际效果还需要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观察。”
行业分析认为,对于旅游预订平台而言,差评治理的核心方向应是构建 “真实评价具备参考价值、恶意评价存在惩戒机制、服务缺陷有明确改进渠道” 的生态体系,这一体系需兼顾用户、酒店与平台三方利益,实现共赢。
撰文 | 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