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慈利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的第二届“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文化艺术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圆满举行。此活动以本土非遗活化传承为核心,将打硪号子、打花灯等非遗项目与景区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填补了景区文化服务的空白,还显著提升了慈利文旅品牌的影响力。
活动现场,土家花灯教学、打硪号子体验等互动环节热闹非凡,深受游客喜爱。众多外国友人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纷纷主动参与体验,亲身感受这千年民俗的独特魅力。来自韩国的游客紧随花灯老师的步伐,一遍遍认真学习,全程精神饱满,毫无倦意。
文化艺术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增添了文化活力,更搭建起非遗与游客深度对话的桥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 “零距离” 观赏、“沉浸式” 体验,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真切触摸到了慈利非遗的温度与厚度,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景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慈利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将推动此类文艺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计划把志愿服务活动逐步覆盖各景区,借助景区平台让更多人学习、传承慈利非遗文化,推动游客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真正让慈利非遗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慈利打硪号子简介:慈利打硪号子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种传统音乐,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楚平王之孙白胜修筑县衙白公城,打硪号子第一次响彻溇澧河畔。1645年秋,大顺军高级将领李锦(自号野拂和尚)隐居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康家坪,率众武僧垦荒造田、修建水库时创造了打硪号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兴修水利的热潮中,慈利县修建了大量水库、山塘,打硪号子得到空前传承和弘扬。“硪”是修筑水库、堤坝等工程中多人共同使用的劳动工具,劳动时一人领号众人和之,以达到步调一致的效果。其演唱曲谱丰富,全县搜集到有曲谱的打硪号子有15种之多。慈利打硪号子领号优雅,和号高亢,具有南北艺术元素融合的特征,一般劳动号子多为四二拍,而慈利打硪号子的主流号子是四四拍。打硪号子不仅起到了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还是干部指挥施工和群众交流思想的文化工具,同时也是高强度劳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此外,它还衍生出了号子围鼓、号子对歌、号子戏等多种艺术形态。
慈利土家花灯简介:慈利土家花灯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以下艺术。相传起源于元朝,盛于明、清时期。民国初年,慈利就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每逢年关,各保、甲、祠堂都会自发组成灯班串乡走寨演出。演员一般由童男、童女两人扮演,也有一男一女、一老旦三花旦或二女等组合,台下由五至七人组成乐队兼伴唱。演出队伍通常由七至九人组成,童男、童女由两壮汉顶在肩上,敲锣打鼓前往表演地点,两张大方桌合并便是舞台。慈利土家花灯歌舞性强,常采用一旦一丑、二旦一丑等形式,运用扇子和手巾,通过“圈子”(舞台位置变换)和“身段组合”等表现手段,展现民间生活和男女爱情。其曲调丰富,演唱内容多以喜庆、爱情、家庭、习俗、比古为主,有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
撰稿 杨虹(文、图)
审核 熊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