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价114.28元/股,募资80亿元,网下申购倍数高达1571倍——摩尔线程,这家被誉为“国产GPU第一股”的明星企业,正以2025年最贵新股的身份闯入科创板。
11月24日,摩尔线程科创板IPO正式启动申购。发行价114.28元/股,成为年内最贵新股,远超市场预期。
这场资本狂欢程度令人咋舌。网下申购倍数高达1571倍,267家机构管理的7555个配售对象提交了有效报价。
散户投资者也纷纷加入,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达482.7万户,初步中签率低至0.024%。
按照发行价计算,摩尔线程上市市值约537亿元,比IPO前估值翻了近一倍。 这一场景令人联想到2020年寒武纪上市时的狂热。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6月11日,创始人张建中是业内熟知的核心人物。他曾在英伟达担任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长达15年。
公司核心团队带有浓厚的“英伟达基因”。三位联合创始人周苑、张钰勃、王东都曾在英伟达工作多年。
周苑曾任英伟达市场生态高级总监近16年,王东担任销售总监近12年,张钰勃则是GPU架构师。
与专攻AI计算芯片的寒武纪不同,摩尔线程选择了全功能GPU路线。 公司自主研发了MUSA架构,覆盖图形与AI双领域。
从2021年到2024年,摩尔线程先后发布了“苏堤”“春晓”“曲院”“平湖”四代GPU芯片。其MTT S5000产品FP32 Vector达到32T,高于英伟达A100,但低于英伟达H100。
摩尔线程的营收展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0.46亿元增长至1.24亿元,再到4.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8.44%。
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营收已达7.02亿元,超过过去三年总和。公司管理层预测,2025年全年收入可能冲击12.18亿至14.98亿元。
然而,高增长背后是巨额研发投入和持续亏损。2022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亏损7.24亿元。2022年以来,摩尔线程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46亿元。
作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的股价表现确实令人瞠目。
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寒武纪股价在近两年内大涨了20倍。继2024年股价大涨387%之后,2025年再度上涨103%,总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
寒武纪的业绩在2024年迎来转折点。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11.74亿元,净亏损收窄至4.52亿元。
更关键的是,寒武纪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盈利,净利润达2.72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业绩继续爆发,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3.55亿元。
虽然同为AI芯片公司,摩尔线程与寒武纪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
摩尔线程走的是全功能GPU路线,意在打造一个“大而全”的通用平台,目标市场包括PC消费级市场、数据中心、元宇宙等。
寒武纪则专注于ASIC芯片,为特定应用或算法场景设计定制化芯片,走的是一条“专而精”的道路。
这两种路线各有优劣。GPU在应用灵活性、计算性能、开发友好性上具有优势,是目前AI计算场景中的主流方案。
而ASIC芯片在能效方面表现更佳,但灵活性较低。
近期,两家公司都展示了与国产大模型的适配能力。2025年9月,寒武纪和摩尔线程分别宣布完成对智谱GLM-4.6的适配。
这标志着国产GPU已具备与前沿大模型协同迭代的能力。
无论对摩尔线程还是寒武纪来说,生态建设都是最大的挑战。
英伟达拥有经过数十年积累、由无数库、工具和全球数百万开发者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CUDA,这是黄仁勋最引以为傲的“护城河”。
计算生态的丰富性是GPU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英伟达CUDA生态在行业内处于垄断地位。
相较之下,国产AI芯片企业在开发者生态建设中的短板更像是个难以根治的“先天性不足”。
为突破这一困境,摩尔线程推出了MUSA架构,试图兼容全球现有GPU生态,降低企业迁移成本。
但要想真正与英伟达竞争,还需要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自己的生态体系。
在全球市场上,英伟达202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29亿美元(约926亿元人民币),超过所有中国AI芯片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
截至2023年末,英伟达在全球38个国家拥有约36000名员工,其中27100人从事研发工作,是中国同行的数十倍。
根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GPU市场规模达1073亿元,同比增长约32.78%。
在AI芯片这一细分市场中,英伟达的销量占比高达70%,华为昇腾以23%的份额位居第二,包括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其他国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仅为7%左右。
这表明,尽管国产AI芯片企业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但在实际市场占有率上仍远不及国际巨头。
摩尔线程面前,机遇与风险并存。
从市场空间来看,中国GPU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367.92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7%。
AI智算是核心驱动力。数据中心GPU产品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2.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87.22亿元,预计未来还将以5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的6639.16亿元。
但摩尔线程也面临诸多风险。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根据预测,最早要到2027年才可能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公司还面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及国际贸易争端加剧的风险、技术和产品迭代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等一系列风险。
随着摩尔线程上市,资本市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家“国产GPU第一股”上。投资者们渴望知道,它是否会复制寒武纪的财富神话。
从长远来看,国产GPU的突围不是一蹴而就的爽文故事,而是一场需要耐心、资金、技术的“持久战”。
在这场征程中,摩尔线程面前既有寒武纪走过的路,也有自己必须独闯的关卡。热点观察家
财智密码
财经领域爱好者
42909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