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晓红
如果只盯着最近几周的行情,你看到的是一张熟悉的“惊悚片”画面,但将时间拉长到近一年,数据讲的是另一回事。那么,我们如何在浅流动性里寻找真趋势?
所谓“浅流动性”,是指全球美元流动性从极度充裕退回到勉强充足的状态。“水位”浅了,一点仓位调整、一次预期修正,就足以在股、债、汇、商品之间激起更大的波浪。
极端波动背后
2025年,很多人都有一种错乱感:年度收益榜上(截至今年11月24日),现货白银涨了七成、黄金涨了五成多,恒生指数、深证成指、上证指数的年内涨幅压过了标普500,但到了月度、周度,乃至前几天的盘中交易,你看到的又是另一幅画面——美股跌、A股也跌,币圈价格大跌,连黄金价格也在震荡。
11月24日,美联储利率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12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在一周内从三成多跃升至逾八成,短端利率预期显著向“更鸽”一侧滑动。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典型的“浅流动性行情”:
美股与港股联袂反弹,恒生指数单日涨近2%,A股温和修复,金银价格在高位再度走强,原油也收复部分跌幅。
当日A股盘面上,前期涨幅巨大的工业富联、中际旭创、新易盛、中芯国际等硬科技或工业链股票,集体回调,资金从AI硬件板块流向防御板块。
有分析认为,这是一场跨资产去杠杆,资金在价格、利率与杠杆之间,进行的一次“队形重排”。
高盛资产管理在2026年展望中对市场有一个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复杂性会成为市场的主旋律——AI(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和乐观情绪,与央行政策分化、新贸易秩序、财政风险和地缘政治重构交织在一起,将共同塑造一个“长期利率不再超低、短期波动更剧烈”的新环境。
高盛资产管理多元资产解决方案联席首席投资官亚历桑德拉·威尔逊埃利桑多认为,2026年,央行政策、地缘政治和结构性调整将重塑宏观环境,带来跨资产的新机遇。投资者需多元化配置,结合主动管理、精细筛选和严格风控,在增长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当然,要理解2026年的投资机会,必须先承认,趋势真实存在,但在浅流动性的市场里,短期噪声会被无限放大。
这正是当下世界的写照:货币流动性总体并不算紧,但美元流动性从深水区退到浅水区,只要利率预期轻轻动一下,同一池水里的资产都会一起波动。
“鹰鸽纷争”之后
对于12月是否降息,美联储高官上演了“鹰鸽互撕”: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美联储理事米兰暗示短期可以再降一次,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坚持按兵不动,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则试图把AI风险从“系统性信用”降格为“价格波动”。
有分析称,12月议息会前,美联储内部的分歧已经升至鲍威尔(美联储主席)任期高点——反对继续降息的地区联储主席数量,足以让任何决议都显得“险胜”。因此,最终选择哪条路,前所未有地集中到鲍威尔一人身上:要么再降一次息,再通过“后续降息门槛更高”的措辞换取内部的停战;要么按兵不动,把所有争论延长七周,押注新数据能给出更清晰的答案。
把这些讲话和最近的宏观数据放在一起,我们可能会得到三个关键判断:
首先是短端路径更不确定了。12月美联储是否再降息、2026年到底有两次还是更多次降息,市场预期在几周内反复拉扯。每一次预期的修正,都在利率期货、美元、股指期货和期权仓位上被放大,变成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减仓”。
其次,长期中性利率回不到过去。包括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在内的官员均承认,财政扩张、供给收缩和结构性通胀,把中性利率整体抬高了一个台阶。
最后是AI更多面临估值风险,而非系统性信用风险。AI龙头公司的整体盈利不错,监管者可能不打算把它当成“金融稳定问题”来处理。
高盛的路线图
在这份名为《于复杂环境中捕捉新契机》的2026年展望报告中,高盛资产管理给出了一个多层框架:
其一,股权资产从“单极美股”,走向多极化世界的“择优站队”。美国的“七巨头”依然掌握现金流、AI资本支出和全球话语权,但业绩同质性会逐渐打破,真正把AI嵌入核心业务并持续变现的公司,才配得上高估值。
欧洲受益于再工业化、国防与能源投资。高盛资产管理量化投资策略全球联席主管奥斯曼·阿里预计,2026年欧洲经济持续增长,量化策略可帮助利用市场碎片化和低效率,通过数据驱动管理风险。
新兴市场在弱美元、通胀缓和的背景下,迎来盈利修复和估值折价,有望跑赢全球。
其二,固定收益迎来久期回归、信用分层。高盛资产管理认为,在全球通胀与增长出现更大差异的背景下,“一律缩短久期”的时代结束,即投资者需要通过不同期限的组合和策略性的曲线仓位(如陡峭化交易),来管理利率不确定性。
在利差层面,高盛资产管理看好证券化产品中的高评级CLO(抵押贷款凭证),部分BBB级信用债、优质高收益债和新兴市场债。
其三,在私募股权和二级市场上,价值创造重于估值故事。随着资本市场表现和融资环境改善,交易活动回暖,强GP(普通合伙人)更容易通过运营改善、技术赋能来释放价值。
其四,私募信贷、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在安全与收益之间找平衡。私募信贷方面,并购回暖推升融资需求,资产抵押贷款等投资级品种兼具高收益和低违约率;房地产方面,2026年可能迎来情绪修复,但区域和业态分化严重;基础设施方面,数字化、能源转型、循环经济、老旧设施改造,都被视为下一阶段的结构性机会。
总结而言,高盛的核心建议是,在一个“AI乐观+央行分化+财政博弈”的世界里,真正的多资产、多地域、多策略配置,比任何时候都更关键。
承受不确定性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2026年更现实的问题不是“看多还是看空”,而是在什么结构里承受这种复杂性。
先看从估值修复到结构分化的A股。今年以来,A股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极低估值和悲观预期中反弹,完成第一轮“估值修复”;而AI硬件、半导体和部分工业链,在内外资金共同驱动下,成为高波动性资产;不过,最近几周,随着全球AI去杠杆和利率重定价,处于价格高位的硬科技和工业龙头公司率先被主力减仓,资金转向低位TMT、军工、防御基建和区域发展概念。
有分析指出,“押故事”或许还能热闹一阵;但对于多资产配置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洞悉A股也是全球AI因子的一部分,在全球去杠杆时,它不会是“旁观者”。
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称,需从长线思维掌握A股趋势改善的机会。投资中国股市的长期逻辑根植于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化,而当下阶段对创新和资本效率的追求,或将重塑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竞争力;而对健康通胀环境的培育,也可能将为盈利增长提供更友好的宏观背景,预示着中国股市的长线投资价值正在持续好转。
李长风建议关注两大方向——红利价值股(防御)和科技新消费(进攻),用杠铃式配置应对市场波动。
再看黄金与贵金属。这一年,黄金、白银用收益率证明了自己——它们对冲的不是经济崩溃,而是美国财政与债务可持续的争议、科技股和AI估值的波动,以及地缘冲突和制度不确定性等。
有分析认为,2026年,这一功能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重要。作为尾部风险管理工具,贵金属应成为长期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临时投机。但在短期内,黄金、白银在高位同样会受到去杠杆冲击。
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债券不再是收益拖累,而是稳定票息和对冲波动的双重工具。有分析人士建议,国内配置中长期高等级债、利率债,境外可适度投资级信用债、新兴市场债和高评级CLO,以锁定收益并提升组合韧性。
“债市预期改善,收益率整体下行。”联博基金固收及多资产市场策略负责人骥宇这样回顾10月中国债市。他认为,波动之后,中美债市的配置空间均有所扩大。中国债市在经历数月的波动后,情绪有好转企稳迹象,虽然空间可能有限,但配置机会依然存在。波段性关注偏长端利率债的机会,信用债则更偏向中短端票息策略。
2026年,投资叙事或迎来一个转变:从“追哪一个风口”,到“用什么结构承受不确定性”。如高盛资产管理所言,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预测每一次波动,而是用一个足够多元、足够有弹性的结构,去捕捉那些被时间验证的趋势。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2026年的挑战,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宽货币、浅流动性、频繁重定价”的年代,需要关注的不是暴富机会,而是长期不被清场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