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对华关税飙到145%时,外界几乎一边倒的预测中国出口的发展方向不明了。
毕竟前些年对美贸易占比不低,这么高的税加下来,不少企业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
但前三季度数据一出来,直接打脸西方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3.6万亿元,同比还涨了4%。
说白了,不是外贸硬扛住了压力,而是早把“订单接力棒”传给了新市场。
以前美国是中国出口的“大主顾”,现在东盟和欧盟成了顶梁柱。对东盟出口涨14.7%,对欧盟涨28.3%,两大市场加起来占了出口总额的23.4%。
这可不是简单的“东边不亮西边亮”,背后藏着实打实的布局。
中国企业早就在东南亚设厂,比如在泰国建汽车零部件基地,生产的零件运到马来西亚组装成整车,再靠RCEP的原产地规则卖到欧盟,直接绕开了高额关税;
对欧盟出口里,光伏组件、充电桩这些新能源产品订单排到了年底,因为欧洲能源转型缺的正是这些“硬家伙”。
反观美国市场,份额跌到10.4%,比2018年近乎腰斩,9月单月出口还降了27%,但有新市场补上来,总量自然稳得住。
这种切换不是临时抱佛脚,要是没有之前签的区域贸易协定、提前铺的供应链,根本反应不了这么快。
中国制造靠升级扛住关税
更值得说道的是,中国出口的“含金量”变了。以前提起中国制造,不少人想到的是衣服、箱包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却换成了能“赚技术钱”的高端货。
前三季度,纺织服装、玩具这些传统品类出口降了5.8%,但通用机械设备涨24.9%,集成电路涨32.7%,汽车也涨了10.9%,连船舶都涨了42.7%。
关键不只是卖产品,而是连“服务”一起打包卖。
比如新能源汽车出口,中国车企不只是把车运到国外,还会帮当地建充电桩网络,提供后期的智能驾驶软件升级、电池维护服务,一套整车加服务的解决方案下来,利润比单纯卖硬件高不少。
这背后是研发投入在撑着,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到了2.6%,比202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像深圳的机器人企业,现在靠定制化方案接单,不再拼低价。
其实以前怕关税,是因为薄利多销的模式扛不住成本上涨;现在靠技术和服务,客户认的是你的能力,就算有关税,也愿意为“解决方案”买单。
这种从“走量”到“提质”的转变,才是中国外贸真的“抗打”的原因,毕竟技术优势比低价更难被替代。
信源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相关报道
新华社国际2025-10-22国际观察|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