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成都事故之后,雷军公开呼吁抵制黑公关和网络水军。当“小米事故”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雷军的这一言辞遭遇了冷嘲热讽。
事实上,汽车自媒体圈确实乌烟瘴气,小米汽车深陷其中。当知名汽车博主被抓捕归案后,小米汽车终于沉冤得雪。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一年前那个轰动全网的小米汽车和极氪的碰撞测试视频。
去年8月13日,汽车账号“原来是翔翔啊”上线了小米SU7和极氪007两款汽车的碰撞视频。
在该视频中,汽车博主翔翔(高若翔)称,小米SU7对撞后小电瓶断电,车门无法打开,自动紧急呼叫(eCall)未见工作痕迹,中控电子屏不亮,而极氪007均无此问题。
根据视频结论,碰撞后的小米SU7在逃生救援方面大大弱于极氪007。
视频上线当天,小米汽车就投诉并递送了律师函。
小米方面称,关于“小电瓶断电”和“碰撞后eCall失效”的说法均不实。对此,高若翔方修改了视频部分内容,但并未删除相关视频。
半个月后的8月26日,小米提起民事诉讼;三个月后,小米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5年1月25日农历春节前夕,小米法务部称,此前恶意抹黑小米汽车的高若翔及其同伙,已经被依法缉拿归案。
近日,有媒体爆出该案件更多细节,我们得知小米汽车在两大核心问题上,确实蒙受了不白之冤。
首先是关于小电瓶。在高若翔的视频中,小米SU7的小电瓶是在两车碰撞中损坏,从而断电导致车门打不开,以及自动紧急呼叫失效。
但是高若翔公司剪辑师表示,特写中破损的小电瓶不是碰撞产生的,而是碰撞后收拾场地时,被叉车压坏的。
该公司行政人员也证实,撞完后叉车工来拉车,自己听到叉车压到了小电瓶的声响。
其次是关于自动紧急呼叫(eCall)。高若翔在视频中称,碰撞后eCall紧急呼叫“完全失效”。
但小米表示,SU7的eCall配有备用电池,即便小电瓶断电也能持续保持通话一段时间。
事实上,呼叫中心在碰撞后连续呼叫持续5分钟。而且,后台对车主登记手机号码共计进行5次回拨,均没有人接听。
这5次回拨,分别打给了公司行政和高若翔。行政称号码未能标识公司信息,后来也没有回。而高若翔以为是骚扰电话,也没管。
如今事实非常清晰,小米在此事中蒙受了冤屈,品牌形象遭受创伤。现在关键问题在于,高若翔方是否涉及刑事犯罪。
如果高若翔方在制作视频过程中,主观故意隐瞒小米SU7小电瓶的电源线在碰撞之前被人为拆、装的事实,使用被叉车损坏的小电瓶照片进行误导,并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宣称SU7的eCall功能,遭碰撞后不能正常运作的虚假事实,那么就可能会被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对此,高若翔方承认以前有两次碰撞测试视频,确实是收了企业费用。但这一次视频,其表示是自费作品,并没有接受任何厂家“投放”。
他们承认自己确实有失误,也愿意道歉和补偿,但并不承认上述刑事罪名。
高若翔方称自己是个草台班子,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导致碰撞测试出现诸多问题。但是,他们否认在主观上故意抹黑小米。
例如此次测试,租用的是非标场地,而非标准场地。有制片头衔的人员,实际干的是行政。拍摄中让外包人员去给GoPro开机。结果外包不熟悉器材按键,结果根本没开机。
截止目前,高若翔在羁押中等待开庭。
首先,民事责任是必须要负的,损失赔偿以及公开道歉,肯定是跑不掉。其次,至于是否有刑事责任,会不会坐牢,就要看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了。
这场碰撞测试“罗生门”的法律终局,最终将取决于警方侦查所固定的证据链,能否清晰勾勒出高若翔团队的主观意图与行为边界。
小米汽车的这次“沉冤得雪”,宛如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商业竞争生态中,以及汽车自媒体圈某些不甚光明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