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特朗普的无理挑衅导致中国全面管制稀土出口,这一决策令特朗普措手不及。稀土管制政策的实施日期临近,欧盟国家也开始感到压力,特别是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表态,如果稀土管制生效,预计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可能面临停产。欧盟认为,中国的稀土管制毫无正当理由,并且会对他们的产业造成严重破坏。
然而,在欧盟应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办法上,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德国提出要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项法案被欧洲媒体称为“贸易战中的核武器”。然而,正如中国对美方回应时所说,威胁并非与中国交往的正确方式。中国的稀土管制完全是基于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合理措施,出发点是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从未表示这件事不能通过对话来解决。
更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欧盟的恐慌其实是自作自受的。德国之声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这一点。文章指出,在过去30年里,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分工的框架下,专注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而将稀土开采和冶炼这些高污染、低利润的工作交给了中国。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占了产业链的高利润部分,而把“脏活累活”留给了中国。这种局面也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欧盟一再触碰中国的底线,令中方感到不满。最近,普京在和特朗普通话后,单方面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停火,并提出用土地换取和平的条件。尽管泽连斯基拒绝了这一提议,欧盟也表示反对。紧接着,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第19轮制裁,并将12家中国公司列入制裁名单,理由是这些公司帮助俄罗斯绕过西方的技术封锁。然而,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找麻烦,而且并非第一次。早在9月,欧盟就已经将中国的炼油厂、石油贸易商和石化公司列入黑名单,理由是它们涉嫌帮助俄罗斯进行新能源相关的交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这一冲突的当事方。对于欧盟以涉俄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中方表示强烈反对。可以看出,欧盟此举意在试探中国的立场,并借此为稀土管制问题增加谈判筹码。对此,中国强烈警告欧盟,不要模仿美国的做法,过度施压。中国一贯对胁迫的态度就是坚决反击,绝不会轻易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