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六则公告,宣布对稀土相关物项和技术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套管制体系覆盖了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更将含中国成分0.1%以上的境外稀土产品也纳入管制范围。
消息一出,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用"几乎史无前例"来形容这项措施的力度。
这次动作来得突然吗?其实早有铺垫,就在中方发布公告的前一天,美国刚把15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理由是"协助伊朗获取无人机电子元件"。
只不过这回,主动权不在美方手里了。
稀土到底有多重要?这得从它在现代工业中的位置说起。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约39万吨,中国产量占比达69%,但真正让各国无法绕开的,不是产量数字,而是中国掌握的冶炼分离技术。
今年4月中国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6月《纽约时报》就报道称美军F35项目面临关键原料断供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
2022年9月,五角大楼就曾因F35涡轮引擎中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钴钐磁铁,暂停接收新机交付。
民用领域的冲击同样直接。荷兰ASML公司的EUV光刻机,其光源系统中的二氧化锡靶材、稀土永磁电机都受到影响,下一代BEUV技术所需的钆、铽等中重稀土,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的国家。
彭博社援引ASML供应链内部消息称,新规生效后该公司可能面临数周乃至数月的交货不确定性,对一家严重依赖准时交付的设备企业来说,这等于让它永远不知道下一批货什么时候能出。
今年7月10日,美国国防部购入MP Materials公司15%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长期包销其稀土磁体产品。
这家公司运营着加州芒廷帕斯矿场,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矿,但问题在于,美国缺的不是矿,是完整的产业链。
稀土产业链分为开采精选、冶炼分离、制取合金三大环节,能够兼顾全部环节的只有中国。
美国开采出来的稀土矿,过去都得送到中国进行后续处理才能使用,现在想自己搞全套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而且技术积累不是砸钱就能补上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这次管制的时机也很微妙,10月9日稀土新规发布后的第二天,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开展反垄断调查。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来,外界才意识到中国手里的牌远比想象的多。《华尔街日报》评价说,这些措施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拥有更大筹码。
但中国商务部的表态很明确: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中国轻稀土出口量持续走高,氧化镧3月出口量达3823吨,氧化钇出口量为751吨。
管制并非一刀切断供,而是建立了出口许可制度,正常商业用途的申请依然可以审批,但军事用途及被列入管控名单的最终用户原则上不予许可。
这种"卡节奏"的方式,比直接断供更让对方难受,你不知道下次批文什么时候下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批。
中国已建成"稀土、半导体材料、光刻机部件"的全产业链闭环,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团队研发出稀土回流串级萃取法开始,几代人的技术积累才有了今天的产业优势。
这次管制升级,让全球看到了资源控制在现代科技博弈中的真实分量。未来的竞争,拼的不仅是技术高度,更是产业链的完整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