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能让美国在关税问题上主动放缓脚步的国家寥寥无几,中国算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经贸协议,双方暂停90天的对等关税,这让不少人以为两国关系会进入一段缓和期。
现实总是充满变数,就在中国专家代表团前往华盛顿进行技术磋商的时候,美方却在背后捅了一刀。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所谓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直接把目标对准了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
这种做法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人犯法,株连九族"。很多中国企业的子公司原本还能正常运作,现在突然发现自己也上了黑名单。
说起这次美方的新规,表面上看是为了"堵漏洞",防止被制裁企业通过子公司转手获得美国产品。但实际情况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虽然美方在公告里没有直接点名,可英国媒体当天就指出,这项新规针对的主要就是中国企业。
这让不少原本还在观望的中企措手不及,有些公司前一天还在正常开展业务,第二天就发现被限制了。
今年4月到9月这几个月里,中美之间的交锋其实一直没停过。
4月4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镥、钪、钇这七种中重稀土金属元素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稀土元素听起来挺陌生,但它们在高端制造业中的地位可不简单,美国的F-35战斗机、先进导弹系统、电动汽车电池,哪一样都离不开这些材料。
中方这一招打得很准,因为全球87%的稀土贸易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不过中方的动作并不是要卡死所有国家,而是在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
到了6月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回应了各国关切,表示中国会根据产业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来动态调整出口管制措施。
这说明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你尊重我,我就给你留余地;你要是不讲规矩,那就别怪我拿出底牌。
再看美国那边的动作,今年3月到4月,中国商务部连续三次发布公告,把4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其中包括通用动力、莱多斯公司、美国光子公司等知名企业。
这些公司有什么共同点?它们要么给美国军方提供武器装备,要么参与了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封锁。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狠,让美方也尝到了被限制的滋味。
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值得注意,5月9日,中国多个部门在深圳召开打击战略走私出口专项行动现场会,专门针对镓、锗、锑、钨、中重稀土等战略矿产加强源头管控。
这说明中方不光是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把政策落到实处,不给任何人留钻空子的机会。有些企业想通过"第三国"转口来规避管制,这条路现在基本被堵死了。
美国这次升级制裁措施,看似来势汹汹,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如他们预期的那么好。
道理很简单,中国这些年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以前可能还需要依赖美国的某些核心技术,但现在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自主替代。美方越是封锁,中方的自主创新动力就越强。
再说美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5月日内瓦协议达成之前,美国农场主们因为失去中国市场已经叫苦不迭了。
大豆、玉米、猪肉这些农产品大量滞销,不少农场直接破产。
特朗普的支持者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农民,如果他们的利益持续受损,对明年的选举肯定不是好消息。
所以特朗普这次变脸,可能也是想用科技制裁做筹码,逼中国在农产品进口上让步。
但问题是,这招管用吗?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中方的反制手段向来精准有力。
你卡我半导体,我就限制你稀土供应;你制裁我企业,我就把你的军工企业拉黑。
这种对等反制不是赌气,而是真正触及到美方的痛点。美国的军工企业、科技公司都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中国的反制一旦落地,他们的损失可能比中国企业还要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9月29日回应美方新规时明确表示,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句话听起来平淡,但背后的意思很明确:你要升级,我就奉陪到底。
接下来中方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战略矿产的管控力度,让美国的军工和科技产业链感受到真正的压力。
说到底美国这种"长臂管辖"的做法伤害的不光是中国企业,也在破坏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很多跨国公司现在都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遵守美国的规定失去中国市场,要么继续跟中国合作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这种强迫站队的做法,最终只会让美国的国际信誉越来越低。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外部压力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主创新的决心。
稀土管制、实体清单反制、产业链自主化,每一步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至于美方的新规能产生多大效果,时间会给出答案。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也离不开谁,真正的共赢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