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和相关机构的2023年的报告,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减持规模累计超过了3000亿元,接近2900亿元的水平。不是一次性甩卖,而是逐步调整仓位,主要涉及国债和同业存单这些品种。
为什么外资会这么操作呢?主要还是全球利率环境在变。美国那边美联储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虽然一度降息,但后来因为通胀反弹和政策调整,又开始微调利率。
2025年上半年,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升到4%以上,吸引了不少资金过去。外资减持中国债后,部分资金确实转向了美国国债市场。
看美国财政部的TIC报告,2025年上半年,外国资本对美国国债的净买入规模很大,5月份单月净流入就超过3000亿美元,全年外国持有美债总量已经突破9万亿美元大关,创下新高。
相比之下,中国自己也在减持美债,7月份减持了257亿美元,持有量降到7307亿美元,这是2009年来的最低点。外资从中国债转战美债,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报告都提到资金在寻求更高收益率的资产。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挺简单。资本就是逐利的,谁给的回报高就去哪儿。中国2025年为了刺激经济,选择了降息政策,LPR利率保持在3.1%和3.6%的低位,这让中国国债收益率往下走,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到2%以下。
反观美国,通胀压力还在,美联储的加息预期让美债收益率更有吸引力。2025年上半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在4%上下浮动,这对养老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项。
外资减持中国债,不是因为对中国经济没信心,而是短期套利行为。毕竟,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巨大,总余额达192万亿元,发行量今年前8个月超5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外资持债4万亿元,虽然减持了点,但整体还是看好长期前景的。
再来说说美国那边的情况。美国国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流通规模28.6万亿美元,流动性超强。2025年,美国面临巨额债务到期,约9.2万亿美元的国债需要在年内处理,这占总流通量的三分之一。
外国投资者需求强劲,尤其是私人资本,去年全年买入1.67万亿美元的美债,今年上半年势头不减。加拿大、英国这些国家增持明显,中国和日本却在减持。
日本作为美债最大持有国,也抛售了不少,但整体外国持有量还是在涨。这说明美元的霸主地位短期内没动摇,尽管美国国内有银行倒闭和通胀问题。
2023年硅谷银行等倒闭事件,让市场一度紧张,但美联储的干预稳住了局面。外资资金从中国债流出后,部分确实回流美国,帮助填补财政赤字。
话说回来,外资减持中国债的资金不全去美国。有些转向亚洲其他市场,或者投资中国股票、基金。中国经济作为全球引擎,2025年增长保持在计划内,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在涨。
互换通成交8.2万亿元,境外机构现券成交11.8万亿元,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债市开放度高。三部门最近公告,放开境外机构债券回购业务,这会提升流动性,吸引更多外资回来。
减持是正常波动,变化幅度没影响大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的信心还在,熊猫债发行规模大,离岸债券排行中中国银行等机构领先。
总的来说,这2900亿减持是市场调整,不是危机信号。资金部分流向美国,但长远中国前景乐观。
投资者要理性,别被标题党吓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很重要。中国经济引擎作用会持续,债市会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