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稀土领域的角力已经持续多年。美国军工产业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一旦中国收紧出口,美国就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来源。稀土并不是稀有矿产,但在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中却不可或缺,从手机芯片到导弹导航,再到电动车电池,都离不开它。中国掌握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提纯能力,美国要想彻底摆脱依赖,难度极大。
2025年初,中国商务部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审批更为严格,强调以国家安全和产业利益为先。此举让美国军工产业措手不及,部分生产线原材料紧缺,连F-35战机的组装进度都受到影响。美国开始加快供应链多元化步伐,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寻找矿源,但这些项目成本高、周期长,短期内难以缓解燃眉之急。
就在此时,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的新希望。虽然该国稀土资源丰富,但长期缺乏资金和技术开发,矿业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经济陷入困境:外债高企、通胀严重、财政赤字扩大,政府亟需外资注入。稀土合作,恰好成为双方的契合点。
2025年8月,美国与巴基斯坦开始接触,讨论关键矿产合作。重点项目落在俾路支省的金铜矿,美国计划投资10亿美元加快开发。随后,美国战略金属公司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份5亿美元的协议,计划分三步走:先出口轻稀土,再完善矿区基础设施,最终实现技术转移,帮助巴基斯坦建立完整产业链。对美国而言,这是缓解军工短缺的“救急方案”;对巴基斯坦而言,则是获得外资和就业机会的现实选择。
9月9日协议签订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和军方高层飞赴华盛顿,在白宫与特朗普见面并完成正式签署。现场不仅有文件交换,还展示了稀土样品。首期资金很快到账,勘探和设备运送随即展开,美军工厂也因此得以逐步恢复部分产能。
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政策依然稳健。从2023年起,中国已实行出口许可管控,并在2025年进一步细化审批范围,覆盖更多中重稀土品类。不同于“一刀切”禁令,中国的政策更强调动态调节与绿色开发。凭借领先的提纯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中国依旧占据压倒性优势,国际订单仍在有序执行。
对巴基斯坦来说,此次合作是一场务实的“生存之举”。经济压力巨大、债务滚雪球,稀土出口能带来短期现金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但潜在风险依旧存在:矿区安全形势复杂,部族冲突频发,外资项目推进可能受阻。
对美国而言,这项协议虽然不能立即彻底解决供应链困境,但至少为军工产业赢得了喘息空间。尤其是在F-35和无人机生产高度依赖稀土磁铁的情况下,多一条供应线就多一分保障。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稀土依然是关键筹码。中国稳住主动权,美国加紧多元化,巴基斯坦则在两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短期内,美国资金流入确实让巴基斯坦财政压力有所缓解,也推动了部分基建项目。然而,长期能否真正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稀土供应,还需要观察地缘政治和国内安全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