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的天花板还在抬高,但脚下的地基似乎开始松动,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TIC报告显示,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总额达9.1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可细看数字背后,热闹是表面,冷静才是主流,中国罕见大幅减持257亿美元,加拿大更是狠砍571亿,而这边英国却一口气买了413亿,仿佛完全不是一个剧本。
中国持有美债走势图 财经M平方
这场“你卖我买”的分裂局面,真正击中了一个关键问题:在高利率、高赤字、地缘博弈频发的美国当下,美债还算是“安全资产”吗?
而当中方开始连月减持、黄金不断加仓,特朗普嘴硬也遮不住全球对美国财政失控的集体焦虑。
看似华丽的总量增长,其实水分不少,7月美债价格普遍回落,债券市值缩水,导致部分持仓变化更像是估值浮动,而非市场真金白银的流入。
也就是说,这9.1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并不是各国争相买进的结果,而是价格起落带来的“账面繁荣”。
更有意思的是,买债的人变了,私营资本在减仓短期国债,转而观望,而官方机构则在选择性加仓长期债券。
这种背道而驰的操作,反映出投资者对未来美国利率走势和财政稳定性的分歧越来越大。
这说明一个问题:在美联储持续高利率、美国财政支出不设上限的背景下,美债的吸引力正在从“全球最稳”变成“全球最贵”。
价格贵了,风险也大了,各国开始算起自己的“小账”来,谁也不愿意再为美国财政透支买单。
从数据上看,外界对美债的态度正撕裂成两个阵营。
日本依旧是美国最忠实的债主,7月增持38亿美元,美债总持仓达1.15万亿。
日元汇率这几年风雨飘摇,日本央行出于稳定币值的考虑,不敢轻举妄动,此外,日本对美国的财政政策向来默契配合,背后还有军事与安全的深层绑定。
而英国的表现就显得“激进”许多了,单月猛买413亿美元,一举将持仓推至8993亿的历史高点。
表面看是英美亲密无间,实则更多是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枢的套利行为,对冲基金、套利资本利用英国账户押注美联储明年降息,从而提前布局美债价格反弹。
与之相对,中国的动作则显得冷静而审慎,7月减持257亿美元,已经是连续数月的趋势。
更关键的是,中国同时在增加黄金储备,目前黄金持仓已经达到7402万盎司,这说明,中方正在系统性地降低对单一美元资产的依赖,这不是简单的“卖出”,而是“战略转身”。
这种转变背后有三重考量,首先是规避风险,美国联邦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大而美”法案更是让未来十年的财政赤字再添3.3万亿。
谁还敢赌这个财政能撑得住?其次是地缘政治的现实,特朗普再度卷土重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回潮,减持美债是中方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前布防。
最后是资产安全,若未来中美摩擦升级,谁能保证境外美债不被“政治化”?
不仅仅是中国,加拿大一口气砍了571亿美元,美债持仓创下阶段性新低,印度也连续两个月减持,金砖国家整体倾向于逐步“去美元化”,这并非偶然,大家都在为“后美元时代”留后路。
这波减持浪潮背后,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结构性问题正在发酵:美元信用的“黄金时代”正在被侵蚀。
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70%以上跌至如今的57.7%。
虽然依旧占据主导,但下降趋势已不可逆,各国央行一边增持黄金,一边推动本币结算,就连传统盟友也开始探索替代支付系统。
欧盟的INSTEX,中国与欧洲央行续签的54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都是在打破对美元支付体系的依赖。
特朗普执政时期,动辄使用金融制裁冻结他国资产,让美元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成了政治武器,俄罗斯被冻结的外汇储备就是前车之鉴。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元不再安全;对发达国家来说,美元不再稳定,这才是全球“去美元化”情绪升温的根本原因。
而特朗普重返政坛的可能性,又让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他的“关税回潮”“制造业回流”等政策主张,本质上是逆全球化的表现。
对全球资本市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毒药,不是良方,现在的问题是:美元还能稳坐全球货币之王的宝座多久?
各国都在用脚投票,虽然美元短期内不可能被彻底取代,但人民币、欧元、甚至黄金的国际金融地位都在悄然上升,多极货币体系已不是幻想,而是逐渐成形。
美债不再是无风险的“避风港”,而是一面照出美国财政困境的镜子。
中国减持不是单一行为,而是反映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美国政策、美元信用的全面再评估,谁还愿意为一个债台高筑、政策摇摆的超级大国托底?
美元的霸主地位短期稳得住,但长期稳不稳,全看美国自己是否还配得上这顶王冠。
“墙倒众人推”可能言重了,但“墙裂众人退”已经开始上演,减持美债,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理性的国家资产配置。
这一轮全球资本的重新排列,预示着新一轮国际金融格局的重构,而中国,显然已经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信息来源:中美英日美债持仓:7月中国减持257亿创16年新低
2025-09-19 08:39·和讯网
美国国债信用危机下 中国风险防御与体系突围
2025-07-16 14:40·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