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余秋里任石油部长,毛主席:若缺干部,可指名要任意军级以上干部
创始人
2025-06-08 11:33:16
0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欣欣向荣。然而就在全体国民欢庆之际,毛主席却突然发现一个重大问题。

在过去,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对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依赖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额完成这一目标。但等我国的工业基础基本建成时,工业的高速发展可就不仅仅只是依赖农产品和老百姓的奋斗了,还需要工业的血液——石油。

可问题是中国有石油吗?在现代社会,人们肯定会嗤之以鼻,中国哪里没石油?可在当年,连日本人都没挖到中国的石油,国际社会更是普遍盛行“中国贫油论”。没有石油就没有工业的高速发展,相当于我们拥有高深的“内功秘籍”,却始终无法积蓄内力。

怎么办?毛主席是一个不信命的人,他一直都有逆天改命的动力,因此在1958年,他就让周恩来委派彭德怀推荐一名高级将领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要一位老同志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

彭德怀当即选中了一个人——开国中将余秋里。

余秋里算是赫赫有名的老革命,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过湘赣苏区反围剿作战,1935年以第18团政治委员的身份参加长征。

由于打仗勇猛,在1936年长征至乌蒙山区时,他曾奉命阻击国民党万耀煌所部,被敌人一排子弹打中左臂,但他却依旧坚持负伤作战,不幸在后续转移阵地时再次被敌人打中左臂,伤上加伤,当时他手臂骨头白桩已经穿出皮肉,两根筋都暴露在外面。

但余秋里依旧临危不惧,忍痛指挥部队穿越敌人包围圈,随后坚持爬雪山、过草地,走了2万余里。

而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他的一只手臂也彻底坏死,只能截肢,由此成为一名独臂将军。其实从这一事件就能看出,余秋里的意志力极为坚韧,所以很多战士都对他又敬又怕。

抗战爆发后,他隶属120师独立第3支队,期间参加过百团大战,后来被编入358旅第8团,担任团长一职,继续在冀中地区作战。

在整个抗战时期,他创建过根据地,参与过守卫延安南大门的作战,还搞过大生产运动。到1945年时,他又率领358旅展开对日军的大反攻,一路狂飙突进,为抗日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后来他的部队也因此,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当时贺龙曾激动地表示:八年抗战,余秋里打出了个天下第1团。

此后解放战争爆发,身经百战的余秋里率部保卫延安,后来西北三战三捷,收复三边,围攻榆林,甚至还参与过沙家店等重点战役,功勋卓著,这也让他再1949年担任起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委员。

当然,这些履历只能体现他的治军能力,他凭什么能够在1958年担任石油部门部长呢?原因很简单,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在此前,余秋里曾担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有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后来又成为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不难看出,他有打仗经验,有军人作战意志,还管过后勤、财务的,是最佳人选。

正因如此,彭德怀向周恩来、毛主席推荐了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部长。

其实关于秋里出任石油部部长,有的同志还是提出过不同意见,例如根据李井泉的回忆:有人就指出,余秋里恐怕嫩了点。但毛主席却说,嫩点不要紧,锻炼嘛,提起来吧!

就这样,毛主席于1958年1月约见余秋里,并向他提出担任石油部长。一开始,余秋里其实很担心,所以说:“我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石油在地下,情况更复杂,这个任务我恐怕担负不起。”

但毛主席却给了他支持,即:我军的高级将领很多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员。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打仗搞经济建设都是如此。

在毛主席的力推下,余秋里最终服从命令,走马上任石油部部长。

当然,当时的石油工业部任务颇为艰巨,因为我方的石油勘探技术很差,为让余秋里心里有底,能放心大胆干,毛主席更是给他承诺:“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选谁就选谁。”

除此之外,还表示:“给你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就这样带着毛主席的期待,带着发展全中国工业的重任,余秋里来到了工作岗位。

刚上任,余秋里非常谦虚、谨慎,没有烧什么“三把火”,对人也很和气,每天只是到处拿着小本子记笔记。很多人觉得“丘八”掌管石油,外行管内行,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

可没想到,等余秋里弄清楚石油的大概内情后,随后便召开了一次职工大会,期间他向大家讲述了目前石油供应的紧张形势,因为老生常谈,所以底下有很多同志交头接耳。

对此,本以为余秋里会一笑而过,但他却少见大发雷霆的说道:“今天本来想讲石油生产的问题,现在不讲了,讲讲机关作风问题。”

然后点名让教育司司长站起来回话,结果教育司司长请假不在;随后他又点名副司长顾德勤,于是顾德勤只能乖乖的站起来听训。

须知,顾德勤在当红军司务长的时候,林总都只是个连长,资历老的吓人。如今看到顾老非常配合训话,其他同志哪里还敢议论,当即乖乖听从安排。

就这样,余秋里先给众人来了一记“当头棒喝”,之后用专业术语给他们布置了具体任务。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此前他是他在学习石油专业知识,如今正是进入正轨的时间段。

在石油工作上,余秋里发挥当年带兵打仗的优良作风,和众人紧急展开“第一战”:川中石油大作战。此战准备充沛,各方配合也很密切,但可惜受制于条件,虽然挖出一些油田,但却没有找到足够成片的油田,第一次大作战受挫。

当时余秋里心情很沉重,之后上报毛主席:四川的情况很不好,没有找到大的油田。而毛主席则鼓励他:东边不亮,西边亮,中国这么大,总会找到石油的。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余秋里重振旗鼓,带领众人根据此次勘探的实情,进行总结经验,并且尽可能集中力量加强西北石油工业基地的建设,努力缓解国防建设的石油需求压力。

随后他整装待发,展开第二次石油战——松辽大作战。

此次作战,余秋里在前面一次的基础上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召集各低人才研究诸多地质状况,最终猜测:松辽地区可能有大油田,于是决定动用全部人力、物力进行挖掘。

当时余秋里为确保万无一失,曾向周总理申请拨2~3万转业退伍军人。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同意了余秋理的请求,随后动员3万名退伍兵到石油部报到。

而余秋里也不负众望,成功带领大家开发大庆油田,到1963年时,这场大会战取得全面胜利,仅在当年勘测出此地的石油地质储量高达2.68亿吨,1960年至1963年累计生产原油1166万吨,占到全国石油产量的51.3%。

至此,在余秋里的带领下,新中国工业生产的石油隐患得到解决,此后我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迅猛,余秋里也成为共和国的传奇人物,被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新中国首任石油部部长余秋里》、《独臂部长余秋里》、党史博览《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的开国中将,毛主席称其是个帅才,开创中国石油工业最辉煌时期》

相关内容

黄山两日游攻略及费用明细,...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2025-09-16 09:05:17
江西婺源玩4天最佳行程推荐...
国庆长假即将来临,相信很多朋友都在计划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江西...
2025-09-16 09:05:02
世锦赛女子链球摘铜,张家乐...
9月15日,世锦赛女子链球决赛中,赵杰、张家乐分别以77米60、7...
2025-09-16 09:04:50
重庆旅游4天旅游路线,国庆...
国庆假期即将来临,我和几位好友决定前往山城重庆,开启一场为期四天的...
2025-09-16 09:04:18
原创 ...
1948年10月初,东野主力围困锦州,迫使这座城市陷入孤立。与此同...
2025-09-16 09:04:04
原创 ...
大家都知道,陈毅陈老总以性格直率著称,时常说出让人意外的惊人之语。...
2025-09-16 09:03:46
原创 ...
1946年的晋察冀裁军,成为了中国军事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事件。很...
2025-09-16 09:03:35
原创 ...
小说里的瓦岗英雄个个身手非凡,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原型。比如“贾...
2025-09-16 09:03:33
原创 ...
在《隋唐演义》的高潮部分,李元霸凭借其横扫战场的惊人武力成为了众人...
2025-09-16 09:03:31

热门资讯

原创 宰... 在中国历史中,有两个名称非常相似的官职——丞相和宰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官职看起来似乎几乎相同...
京西千年古道“逆生长”!这个新... 京西千年古道“逆生长”!这个新模式太圈粉 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 张曦 “乱山中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
原创 盘...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丰富描述,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前秦...
原创 鲜... 谈到间谍战,许多人可能会想起好莱坞电影中那些充满神秘感的特工、错综复杂的阴谋和炫酷的高科技设备。然而...
原创 秦... 秦国及其第一个都城的发源地,都源自于古称“秦地”的区域,即现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部一带。根据历史...
AI唠科|方形还是圆形?文化环...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不一定只是视觉细胞对外界的客观反映,也可能被居住环境和文化背景悄然塑造。美国《科学...
韩信有多厉害?仅活了35岁却创...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这个人就是韩信。从胯下受辱到兵仙神帅,从国士无双到功高震主,韩信的每一...
原创 明...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丙寅(公元1368年9月10日),明朝的两位名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大军攻陷了...
尚织汉服学塾:考古打脸现场:三... 说起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
金朝灭亡有多惨?10 倍于靖康...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