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娇峰谈《走向共和》第43期:
公元1895年4月,乙富子进士在北京参加会试。在等待结果公布的时候,他收到了马关条约即将签署的消息。
一时间,关于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的条约,以及两亿两白银的赔偿,让很多学生愤怒不已,有的台湾学生泪流满面。
随后,康有为写下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津上书》,联合千余人向“都察院”上书,史称“车上书”。
(这一时期的史实存疑,但史料表明,这次请愿是由上层人士和各地官员发起的,与康有为无关。但康有为的请愿从未付诸实施,而且这封信没有到达光绪帝手中。)
虽然这一请愿后来被朝廷驳回,但不久之后,光绪帝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维新运动,史称“八九八维新”。
杨娇风谈《走向共和》第43期:1898年维新运动的真相:慈禧拥护变法,洋人害皇帝,康有为坑死六君子!
一,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信”,实际上阐述了四个观点。前三项是应对之前的1898年甲午战争,后一项是改革强化:
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中得知,上访运动是在康有为的领导下组织的,而在后来的维新变法中,康有为也是维新派的领军人物。
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
当时,康有为似乎从内部太监那里得到了自己中了进士的消息。毕竟考了这么多年,也不容易。所以,他更加担心,如果自己闹事,自己会被禁止进士,甚至可能会危害自己的前途。
而且,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的存在感极低。实际实施改革的部长主要有四位:
一位是光绪帝的老师,一品官员翁同和。他是改革的骨干。接下来是光绪帝点名的杨锐、刘光地、谭嗣同、林旭四位“军部四大臣”——。还有杨慎秀,当时的官职可能是山东监察御史。他还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是维新派的领袖。
二,
这些人虽然级别不高,但在当时确实掌握着实权。梁启超曾说“四军大臣”(四张经)“名曰张经,实为宰相”。
而康有为几年级呢?
就是“宰相衙门张敬章”,正经的六品官职,而且还不是专职官员,也没有具体的职位。他后来还吹嘘自己可以直接给光绪帝写信。事实上,他是在吹牛。他还要通过都察院给光绪帝写信。
虽然他有机会与光绪皇帝近距离接触,但他说的粤语普通话对于京城的光绪皇帝来说是完全听不懂的。
网上曝光康有为丑闻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过多强调了。总之,康有为并没有组织公开信。或者是有组织的,但是没有引起轰动,至少不像课本上写的那样。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而且整个维新过程基本上与康有为无关,因为后来1898年的六君子全部去世,而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又自我吹嘘,这使得康有为成为了维新变法的主力。
而且康有为在流亡海外期间,满口谎言,骗取了不少钱财。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他还娶了六位妻子。据《新编古春风塔志》一书记载,康有为年事已高后,为了重拾雄风,尝试更换猩猩的睾丸……
话不多说,我们回顾一下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据历史教科书的记载,1898年的维新运动侵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于是她制止了这一运动,斩首了1898年的六君子,软禁了光绪皇帝。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三,
首先,第一个真相是慈禧太后支持变法,至少她的言行并没有体现出她反对变法:
要知道,1898年的六君子中,有三位是慈禧后党大臣推荐的。张之洞推荐了杨锐、刘光地,荣禄推荐了林旭。也就是说,杨锐、刘光地、林旭实际上是标准的后方党员,也就是教科书上的“顽固派”。
而且,这六位先生后来被定罪时,并不是盲目改革,而是拉帮结派。至于这个“私有”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说。
光绪帝经慈禧太后批准颁布了《大明诏书》,整个改革过程都报告给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曾12次前往颐和园请示慈禧太后的改革意见。整个改革过程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才得以实施的。
甚至改革中一些过于激进的想法也被慈禧太后纠正,以减少对当权者的刺激,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要知道慈禧太后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她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历次洋务运动都是在她的支持下展开的。在目睹了1884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后,慈禧太后也希望清朝通过改革变得更加强大。这种强清王朝的改革,其要求不亚于光绪帝。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还在变法后期干预变法呢?
四、
一方面,改革确实伤害了一批退伍军人的利益。他们每天都去颐和园哭诉太后。去的次数多了,太后也会动摇的。
另一方面,改良派确实有点幼稚。毕竟他们没有执政经验。有些条款经不起审查。慈禧太后一定要出来纠正他们。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以下几点,这也是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的另一个真相:
正是因为聘用了这两个洋人,才害了维新派和光绪皇帝……
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向改革派提出了一项提案,称为“联合提案”。维新派杨慎秀随即将这一建议报告给光绪帝。
有一位老大臣,名叫杨崇义。这个人政治敏感度很高,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提议的严肃性。他还没写出“联姻”两个字,就跑到了颐和园,向慈禧太后报告了此事。
慈禧太后闻言勃然大怒:
五,
正是因为慈禧太后觉得变法再这样下去,清朝就会垮台,所以她赶紧从颐和园回宫,停止变法,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
然而,改革都是为了求强。 1898年六君子的错,只是不善于倡导,不会死在菜市口。而光绪帝顶多是经验不足,不会被软禁吧?
这涉及到1898年维新运动的第三个真理:
慈禧太后最初叫停1898年维新运动时,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要杀掉六君子,也没有想软禁光绪帝。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荣禄的报告。
当时有传言说,秋季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和荣禄将扣留光绪帝并废黜他。
不知道这个谣言是维新派自己散布的,还是为了警告光绪皇帝,以便他出台更有利于皇帝统治的新政策。总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康有为相信!
康有为信了之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派谭慈同去见袁世凯,目的是说服他出兵包围颐和园,逮捕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一统天下奠定基础。猛扑下来。
很多史书和电视剧都说,是因为袁世凯去通知太后,才惹怒了慈禧太后,导致变法失败。
事实上,慈禧太后首先停止了改革。袁世凯从北京返回天津。他越想,就越觉得不对劲。或许他也听说了慈禧太后停止变法的消息,于是他向上级荣氏汇报了谭慈同的情况。鲁。
荣禄一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立即跑到北京去通知慈禧太后。这让太后恼怒不已。戊戌六君子几乎连试都没有尝试,就被拖到了菜市场门口。
光绪皇帝也很生气。他根本不知道这一点,但怀疑已经产生了。不管他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慈禧太后不听。光绪皇帝才是受到指责的人。
慈禧太后很委屈。艾家把你当自己人一样养大,亲手给你换尿布,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还给你整个清朝。你就这样对待你的亲生父亲,居然还联合外人攻打艾家,抓捕他们?
也许光绪皇帝并没有想过通过变法来实现自己的“隐私”,但维新派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还是想通过变法帮助光绪帝夺回实权。当他们发现这个想法失败后,他们想到的就是擒拿“老佛爷”。
没想到老佛爷没能抓住他,反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还连累了光绪皇帝!
我叫杨娇凤。我们谈论的不是《走向共和》,而是这段厚重的历史和有血有肉的人物。第43期到此结束。下一期将会更加精彩。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一下!
参考:
《清史手稿》、《走向共和》、高阳的《两朝帝师同和》、毛海建的《天朝覆灭》、《从甲午到戊戌》、江明《沉默之神对干棋》、于隐《百年黄昏——重返1898年维新运动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