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在《鹤林玉露》之中,罗大经曾将两宋灭亡的缘由分别归结于王安石以及秦桧两人身上。在他看来,宋朝之所以会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也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以错误的政策左右了国家的发展。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封建王朝统治期间,一个国家的灭亡可能会受到臣子提出的政策影响,但这绝对不能算作决定性的因素。其实简单来说,宋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最令人痛心的四大抉择。如果不是这四次错误的选择,宋朝绝不会灭亡的如此迅速,甚至还出现像靖康之变这样的耻辱。
众所周知,北宋是由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建立的,可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之后,赵匡胤所定下的两个国家发展政策,其实就已经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两个发展政策分别为“不抑兼并”和重文抑武。
很多人对“不抑兼并”这一点可能不太了解,其实这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获得权贵、地主的支持而提出的政策。在他看来,自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窃取”了国家,虽然百姓对此并不关心,可权贵、地主这类上层阶级是分得清楚的。如果有人利用陈桥兵变这件事情做文章,那么自己的国家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叛乱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赵匡胤自然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抑兼并”的政策就出现了,其意思是说国家不会阻挠地主兼并土地,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和能力,那么无论兼并了多少土地,国家都不会干涉。不仅如此,在兼并土地之后,国家甚至还会免除相应的税收,这便让无数权贵和地主十分满意。
在后周期间,虽然国弱主少,但自己手中的权力却不至于这个地步。面对赵匡胤的“懂事”,权贵和地主们自然也就不会再“多事”。然而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自然是无法忍受的。原本国家的土地就没有多少,为了生活不仅要为地主权贵打工,还要负担更重的赋税,阶级矛盾自然会逐渐累积。等到了一定的阈值之后,这必然会发展成国家的灾难。
而重文抑武就更好理解了,纵观整个北宋期间,能拿得出手的武将没有多少,只有狄青、种师道等人。而到了南宋时期,尽管有岳飞这样的国家栋梁,却同样受制于秦桧这样的小人。可想而知,宋朝在军事方面是多么薄弱。那么作为武将出生的赵匡胤,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其实主要就是为了避免类似陈桥兵变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在他看来,武将夺权必然会有二心,而文臣最多只能干政,影响和危害都不如武将来得深远。仅从这两点来看,宋朝其实就一直都在走一条极端的道路,所谓王安石变法导致“合而遂裂”,其实只不过是提前了这种现象而已。除此以外,另外两方面的选择同样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金宋之间的“海上之盟”,在北宋发展初期,北宋的君王为了国家的安定,曾和北方的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变得越发强盛,辽国逐渐衰败羸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徽宗自以为是地想到联金灭辽。在他的军事构想中,只要宋朝和金国一同给予辽国军事压力,辽国覆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志得意满的他却忽视了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唇亡齿寒。宋徽宗不知道的是,以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金国相比,完全不堪一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想着帮助辽国抵抗金国,维持三足鼎立的势态,反而想着与虎谋皮,实在是愚蠢之极。
其次就是两宋王朝的奸臣当道,在宋徽宗、宋钦宗年间,蔡京、高俅、童贯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做是一等一的奸臣,当他们共同聚集在同一个王朝之中,也算是北宋的不幸。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同时重用如此之多的奸臣,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昏庸程度可想而知。
而到了南宋年间,秦桧的出现更是让整个国家直接走向灭亡。时至今日,我们在读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诗时,依旧不可避免为岳飞感到悲伤。有这样的奸佞小人左右国家的朝政,南宋灭亡同样是可以预见的。
既然如此,那么依罗大经所言,秦桧是“裂而不复合”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正确的才对。可事实上,无论是北宋年间的奸臣当道,还是南宋年间的秦桧霸权,其实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赵匡胤所想的一样,无论这些人究竟有多么的奸诈狡猾,其本质上也只不过是一个文臣罢了。如果皇帝能及时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国家又怎么可能发展到如此不可救药的地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四大国策的错误选择,而作为做出决策的北宋统治者,自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前有秦国六世积累,最终促成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两宋数位昏君,最终导致国破家亡,这实在是再鲜明不过的一个对比了。
参考资料:
《宋史》
《鹤林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