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也有很多文化瑰宝,对联就是其中一种,对联在宋代开始兴起并为文人墨客消遣逗乐所用。同时,宋朝的才子们还喜欢对对子,切磋一番,看谁在才学上更胜一筹。对联文化一直流传了下来,其中文人、僧人甚至青楼女子都喜欢对对联,这样既高雅也能体现和寄托自己的心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开始进入民国时期,这期间,文人大家辈出,很多事件或人物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多是新文化与旧思想的冲突。那时候,封建旧思想还有残留,但新文化运动也如火如荼,在教育上,人们不再迷恋私塾,新式学堂开始盛行,起初,学校有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之分。
很多百年的大学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们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声名远扬,文人学者大都在大学教书育才。
抗战时期,为了保护人才,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迁往西南的高校就有10余所。如西南联大就是一所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的大学,也是最著名的一所大学。除此之外,成都也有不少迁来的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从南京迁来的学校,其中前者为男校,又称“金男大”,后者为女校,又称“金女大”,齐鲁大学远道而来,称为“齐大”。
齐大病理学院的教授侯宝璋是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他又非常热爱和推崇中国文化,平时喜欢对对联。一日,侯宝璋教授出一上联云: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教授觉得自己这个上联十分绝妙,可能会成为一个“绝对”,出完还颇为得意地刊登在了报纸上,看看有没有人能对出下联。
果然,人才还是有的,报纸一出,立马就有人对出一个工整的下联。成都市第一小学为男校,第二小学为女校,且南北对望,于是那人对曰: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这是对联中经典的比拟手法,上联将“金男大”和“金女大”拟人化,说它们“齐大非偶”,下联将“市一小”和“市二小”拟人化,说它们两小无猜。这个下联除了对得十分工整外,还很生动得体,幽默诙谐。
此下联一出,立马被立为最佳下联,而出上联的侯宝璋教授也颇为认可。同时又有点羞愧,对下联可比出上联难多了,他还以为这能成为一个“千古绝对”,没想到不知名的人都能对出。不过他对对联的喜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对出下联者也确实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