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如果此时有人指点迷津,说不定能让你走出人生低谷,迈向新的开始。曾国藩一个懦弱文人,在进入翰林院后,也遇到了一件非常郁闷迷茫的事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僧。
此高僧仅三言两语,就让曾国藩茅塞顿开,找到了黑暗中一束明媚阳光,从此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奔走在奋斗的路上,直到封侯拜相。
01
1842年,32岁的曾国藩承蒙天恩,已经是翰林院一名实缺检讨了。虽然只是从七品官员,但依旧让曾国藩看到了封妻荫子的希望。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用满腔热血报效朝廷,报效皇帝,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这是曾国藩初入官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没有看到人心叵测,以及官场险恶的一面。果然,让他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一场办公室斗争彻底将他的梦想击碎。
曾国藩虽然学识渊博,写的文章也受天下文人欢迎,但太过于迂腐,做人不圆滑,尤其不会阿谀奉承特意讨好上司。
在工作一段时候后,他发现,大部分京官都喜欢摆各种酒席敛财。曾国藩十分讨厌这种行为,于是对同事们的请帖一律不收。
在关系社会,曾国藩由于不喜欢同流合污,朋友越来越少。于是,有同事就在皇上面前狠狠告了他一状,说他工作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极不负责。
皇上听后,也不核实,金口一开,就免去了曾国藩的实缺官职,成了一名候补检讨。
02
辛苦读书三十载,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现在,官运才刚刚开始,就被现实重重打了一掌。曾国藩心灰意冷,空闲时间,就到当时天下文人荟萃的报国寺散心。
报国寺的方丈叫一真,因为是湖南同乡,曾国藩与他早已相识。
一真也是一个文化人,不仅佛法高深,天文地理也样样精通。早年时期,一真和尚四处寻找高僧学习佛法,走遍了大江南北,看淡了人情冷暖。
见曾国藩垂头丧气,一真摸着自己花白的长须,问道:“施主是遇到烦心事了。”
其实,一真方丈早从同乡处,知道了曾国藩的遭遇。他虽然不喜欢官场上的腐败气息和权力斗争,但真心欣赏曾国藩的学识,于是就多说了几句。
“人的一生,只要能做到两句话,就一定与众不同。一是想得开;二是放得下。”一真说完,也不解释,也不看曾国藩一眼,就自顾自地眯起眼睛,打起坐来。
曾国藩十分聪明,听了一真方丈的话后,也不追问,心里的一块石头却早已落地。口中念经一样,反复喃喃自语:想得开,放得下。
后来,曾国藩正是时刻按照这两句话,悟出了人性和官场处世哲学,才一帆风顺,仕途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