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打败了北方匈奴,心里非常高兴,便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胜利。于是,咸阳宫里香烟缭绕,鼓乐喧天,异常热闹。大臣们纷纷向秦始皇表示祝贺。
一个叫周青臣的大臣,夸赞道:从前,秦国的地域,不过千里之遥。现今,英明的陛下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如今又打败了匈奴,凡是太阳和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属于陛下了。
秦始皇像
他话锋一转,又说:陛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消除了战乱的隐患,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和陛下相媲美!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话,心里很舒服,盛赞他是朝廷的忠臣。
焚书。主张继续实行分封制的博士淳于越,听到周青臣说郡县制好,分封制不好,不由得对秦始皇说:商、周两代之所以能传承一千多年,是实行分封制,各国诸侯共同辅佐的结果。陛下统一六国后,止分封,行郡县。如果执政过程中出现了田常那样的乱臣贼子篡夺皇位,连个帮手也没有,到时该怎么应对呢?不按照古代的制度办事,而希望长治久安,恐怕难以做到。现在,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只能加重陛下的过错,像他这样的人,算不上什么忠臣!
淳于越剧照
秦始皇见淳于越又提出分封诸侯的事,就让大家再议一议。
于是,丞相李斯便说:古今时代不同,实行的制度也不可能一样。淳于越说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值得再效法了。如今天下太平,法令统一,老百姓就应该踏踏实实的种田做工,读书人也应该积极努力地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有些读书人,总觉得古代的制度好,到处造谣惑众,利用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现行的国家制度。这种情况如不及时禁止,将不利于陛下的统治!我认为,应该把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外的所有史书,及私人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焚毁!
李斯像
秦始皇思虑良久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颁发了 “焚书令”:
除秦国的史书以外,所有的史书一律烧掉;除博士官掌管的国家图书以外,私人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焚烧。医药、算卦、种树一类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焚书令下达的三十天内,拒绝焚书的处以鲸刑(在脸上刺字),罚做四年筑长城的苦役。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议论《诗》、《书》的,一律斩首示众;借古讽今的全家人处以死刑;官吏知情而不揭发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各级地方官吏接到“焚书令”以后,积极行动起来,挨门挨户地搜查、收缴书籍。于是,秦国史书以外的许多史书,民间收藏的许多《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其它珍贵的古书,就这样成了灰烬。
焚书场景
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结果事与愿违。自从“焚书”以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普通的读书人反对他,就是他最宠幸的那些方士们也都骂他暴虐无道。
坑儒。“焚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一二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找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说:秦始皇这个人,一向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统一天下后,更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君主。他专门依靠残酷的刑罚来治理天下,喜欢利用杀人来逞威风,丞相和众大臣都吓得俯首帖耳,谁也不敢向他说真话。国家的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一切都由他一个人做决定。像他这样的贪图权势的人,我们不应该为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于是,两个人就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骗取的钱财,人不知鬼不觉地逃走了。
秦始皇早就听说,有许多读书人明里暗里地说他的坏话。如今,侯生和卢生竟然携款逃跑了,不由得暴跳如雷,勃然大怒。他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迅速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咸阳城里的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逮捕了。这些儒生受不了严刑拷打,为了替自己开脱罪责,就互相告发起来——这个人说那个人攻击过秦始皇,那个人又说这个人谩骂过秦始皇。
秦始皇剧照
于是,正处在暴怒之中的秦始皇,没有经过详细地查证核实,就下令活埋了这四百六十名儒生!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文惨剧——“焚书坑儒”;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文化大浩劫。
因此,人们都说:秦始皇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