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史学界和百姓眼里对他都褒贬不一,没有一面倒向哪边。但无可否认的是:李鸿章推动着中国从农业大国步入工业大国。有人认为他的做法还是太过保守,殊不知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哪能说变就变,重要经过一些实践来证明。电报的大力推广不正论证了这一说法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晚清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作为地方忠实拥护者。洋务运动提倡自强求富,拉近中国与西方先进工业国的距离,不过也不可能照搬过来,毕竟顽固守旧派势力庞大、依然存在,况且若一味照搬,会损害到大清自身统治和个人利益相关。
中国古时的通讯是以驿站为主,较短距离设一个小驿站,较长距离设一个大驿站,驿站内有水、干粮、骏马和骑手等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驿站制度已经达到一种非常完善且迅速的信息传递,保密性也是极高的。对于工业时代的电报而言,驿站已然跟不上时代脚步。
正经科班出身的李鸿章对这些“奇技淫巧”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有点不喜厌恶,若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捏着鼻子人了。当西方电报进入中国,清朝还在用着落后的驿站快马,贻误大量军机和机密,使清政府处于一种劣势被动的局面。
李鸿章面对这一情况开始在自己辖区内进行实验,考虑要不要向全国推广。1877年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和天津机器局之间架设了一条十余里的电线,作为实验。之后1879年大沽到天津数百里距离之间再次设立军用的电报短线,为了切切实实地感到电报的快捷优点,李鸿章开始了一个小实验。
大沽的密信传到天津,八百里加急下也需要几个小时,洋人却说自己的手下动几个手指头,几分钟内就能完美送达消息。实现开始,送密函的人骑着快马完全不顾马能否承受得了,拼命加速,中途有三匹马活活跑死。就是这样的速度,信件送达时,对方却告知“电报”在很早之前就告诉了他们密信内容。
这样的速度,怪不得西方人都称赞它为“上帝给人类的礼物”。李鸿章对这件事做了一项总结,那就是好。后来就开启中国大规模自主建设电报的新时代。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这是不知多少人对李鸿章的“肺腑之言”,有许多人也对这话不太认可,认为这是在给他洗白。但这件事上,李鸿章还是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