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海因里希·希姆莱以其冷酷无情的形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他作为盖世太保的首脑,属下集中营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被德国《明镜》周刊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与此同时,前苏联也涌现出类似的人物,斯大林曾将前苏联政治家、元帅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比作“苏联的希姆莱”。 贝利亚的早年生活充满曲折,出生在贫农家庭,家境贫困。然而,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最终进入巴库机器制造学院学习建筑学。 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还培养了他对建筑的浓厚兴趣。贝利亚后来领导重新规划第比利斯,使其成为苏联设施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在巴库工作期间,贝利亚对社会阶层差距产生疑问,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成为学校中的布尔什维克组织者。 他的政治生涯始于巴库的布尔什维克组织秘书处工作,后被派往格鲁吉亚进行谍报工作。 在那里,他建立了地下组织,成功支持红军进入格鲁吉亚。然而,贝利亚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两次被捕,但凭借朋友的帮助成功越狱。
回到阿塞拜疆后,贝利亚在共产党内逐渐崭露头角,担任要职。斯大林对他的工作效率印象深刻,使他在苏联政治体系中逐渐崭露头角。 1938年,贝利亚成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掌管警察、情报、准军事部队等重要部门近20年。贝利亚在苏联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政治领域。
在苏德战争期间,他领导下的古拉格集中营的囚犯为苏联军队生产军需物资,展现出极高的办事效率。 他还在1949年亲自领导建立了苏联的火箭制造工业,为苏联在太空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贝利亚还通过政变、渗透等方式成功建立了亲苏政权,扩大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然而,贝利亚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苏德战争期间,他下令古拉格集中营的囚犯为苏联军队生产军需物资,为满足苏联的军需需求做出了残酷决策。 尽管在战争期间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英雄”等荣誉,但这也引发了争议。 斯大林对贝利亚的信任在二战结束后逐渐减弱。赫鲁晓夫等人开始认为贝利亚“权力过大、私心过重”,对他的新人逐渐失去信任。 在1953年的工作会议上,赫鲁晓夫等人对贝利亚提出强烈谴责,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捕和处决。贝利亚在被捕后被以叛国罪、反革命罪等罪名判处死刑,被迅速执行,尸体火化。 贝利亚死后,一些对他的反对者认为他在审讯期间就已被秘密处决,法庭上的是他的“替身”。 贝利亚死后,苏联中央领导层切割国家权力的“蛋糕”,赫鲁晓夫逐渐掌握实权。然而,贝利亚的独断专行和改革措施令一些人感到遗憾,他的一系列政策不仅引发了内部不满,也让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