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古代书籍记录中,倭国的地理记载变动差异有多大?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后汉书》的撰写时间晚于《三国志》,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于陈寿身后一百多年出生。在范晔撰写《后汉书》时,《三国志》已经成书,从《东夷列传》可以看出,范晔多有借鉴陈寿的记录,甚至对陈寿的文字进行删改润色,仅翻阅《倭传》,范晔所记倭国记事不如陈寿首创的详细,《后汉书》中其他与倭国有关的记事,依然有他独特的价值。
范晔对《汉书》的续写
范晔出身顺阳范氏,祖辈累世为官,家学深厚,其父范泰担任过国子监祭酒、侍中和左光禄大夫。范晔深受家学熏陶,《后汉书》写作于左迁宣城太守期间,他颇为推崇班固的《汉书》,认为当时记录后汉的史书都不能令人满意,志在续写《汉书》,网罗了当时与东汉相关的记录。
《后汉书》的《纪》中记录了倭国来使奉献的事情。在《汉书》中,倭国还是《地理志》中一个形象模糊的地方,光武、孝安两朝记录中,倭国遣使来朝,说明在外交活动中,倭国活跃起来。
王莽篡位使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匈奴、鲜卑和乌桓频频造访边境,边境不堪其扰。祭肜担任辽东太守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威震北方诸部。
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奴国王一方印章,江户时代北九州的志贺岛上挖掘出一枚金印,印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金印的出土也印证了倭国在东汉时期朝贺的事情。《魏志》描述倭国时以“带方”为参照,而《汉书》以“韩”为参照,两书成书之间的时段,朝鲜半岛的势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范晔的时代,朝鲜半岛为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统治,以韩指代朝鲜半岛南部,与范晔能够了解到的地理知识是相符的。与陈寿一样,范晔笔下的倭国位置同样不准确。“拘邪韩国”与《魏志》中“狗邪韩国”相近,笔误的可能性较大。
范晔在刘宋仕官,都城在建康(今天南京,是南朝宋齐梁陈的京师),他以会稽(约为今天的绍兴宁波一带)和东冶(古属会稽郡)作为参照,也是从他自身经验相近的地方得出的结论,但是与“朱崖”“儋耳”相比则过于牵强。范晔的《东夷列传》有三处独特史料,但其他大部分资料来自《魏志》,不如《魏志》详实。
沈约对《宋书》的编纂
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沈约奉命编纂宋书,效率极高,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八十卷。沈约没有在倭国的地理位置上投注更多的注意,直接搬运了前人的内容。这里的高丽就是高句丽。汉武帝所设汉四郡之一玄菟郡,是高句丽人聚居的地方。
公元前37年,朱蒙在高句丽人聚居地建立了政权,辖区相当于鸭绿江与浑江一带。此后数次迁都扩张,于公元313年,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与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427年定都平壤。平壤是曹魏时的带方郡的首府,因此沈约把“高丽”与“带方”作替换,是符合当时高骊的控制范围的。
《宋书》的倭国记事不再提及其他倭国,倭国只有一个,从“百余国”到“倭国”,日本岛内国家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倭国遣使次数大大多于前代,帝王本纪中《文帝纪》、《孝武帝纪》和《顺帝纪》中都有倭国来使的记事,除此之外在《宋书·蛮夷传》中的《倭国传》中记载的刘宋高祖永初二年一次,和太祖元嘉二年一次,一共七次“献方在物”的记录。
萧子显直接采用了《三国志》中的倭国方位,并对《三国志》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风土习俗不再赘述。整部《南齐书》只有《东南夷列传》记录了一条倭王记事:倭王武于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接受了镇东大将军的新称号,在此之前他还接受了刘宋顺帝的封号。
萧齐一代,朝廷与倭王往来较少。《梁书》的《武帝纪》中,新朝初立,萧衍对周边夷族重新进行册封。戊辰,车骑将军高句骊王高云进号车骑大将军。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大进号征东大将军。安西将军宕昌王梁弥囗进号镇西将军。镇东大将军倭王武进号征东大将军。
镇西将军河南王吐谷浑休留代进号征西将军。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时,倭王武获得的是镇东大将军的称号,百济在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就获得过这个称号。镇东将军是四镇将军之一(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是个品位高的虚衔。
在四镇将军之上,还有四征将军,高句丽王高琏于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获得征东大将军的称号,由此可见刘宋朝廷在对待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之间的差别。四征将军与四镇将军在曹魏时随着都督的权力膨胀而水涨船高,曹魏时期的东夷都没有积极获得将军封号的意向,至刘宋时,军事封号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梁书·诸夷传》中倭国的记录停留在武帝元年,与《武帝纪》相同。《倭国传》开篇称倭人为泰伯之后,漂流至倭国,倭国风俗皆抄自《魏志》,略有改动。《倭国传》在前人的基础上,卑弥呼的生卒年的范围缩小了。
《魏志》为“住七八十年,倭国乱”,《后汉书》为“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梁书》则明确写道“汉灵帝光和中,倭国乱”,《太平御览》同样记作“汉灵帝光和中”。
卑弥呼的卒年,《梁书》载“正始中,卑弥呼死”,在《魏志》中倭国在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之后没有再出现以卑弥呼的名号朝献的,学界多认为卑弥呼死于正始八年。水野祐认为卑弥呼生于二世纪六十年代,死于三世纪中叶,这个生卒年的区间是比较可信的。《南史》《北史》为唐代李大师和李延寿共同撰写而成,李大师认为前人书写南朝诸国史时,与北朝诸国史分割开来的做法不妥。
因为南北朝立场对峙,在书写别国史时常有偏颇不实之处,李大师的修史事业未竟而卒,李延寿继承了父亲的修史的事业,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总成《南史》《北史》,献给朝廷。李氏父子在撰写倭国记事时,总结了前人的内容的同时,加入了他们所生活时代的经验。
在前人记录的倭国方位之中,以《魏志》最为详细,刘宋朝廷与倭王往来较多,但《宋书》中没有对倭国的地理知识进行补充,《北史》的《倭传》中,进行了如下归纳。作为倭国参照坐标的对象,有“带方”、“韩”、“高丽”,《北史》使用“百济”和“新罗”,此时半岛上三国的势力发生了变化。
从六世纪中叶开始,新罗在半岛的争夺战中屡次获胜,扩张势头强劲,汉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被纳入新罗囊中,“统一新罗出现之前,西北疆域最盛已经抵达临津江南岸”,半岛的南部为百济和新罗分享。现代从首尔搭乘飞机飞往东京,大约花费2个半小时,首尔到东京的地理直线距离约1100多公里(2200里)。
测算单位的不同
唐人的测算单位与今天通行的公里不同,“通用的唐里对应近代公里为0.531-0.54公里”(唐尺有大小之分),所以《北史》记载的陆行加船行共三千里的约数不是臆测,而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倭人不使用唐里计算里程,用行路的天数替代里程数。
“邪摩堆”与“邪马台”音同YAMATO,也可以写作大和(ヤマト),根据倭人自述,倭国周边地势东边高西边低,在倭国范围内东西向行路花费五个月,南北向花费三个月。国土狭长符合日本的地理特点,从倭人的描述可以推测,倭国还没有掌握本州东部地区。
在中国,姓是宗族的名称,宗族由拥有共同祖先的父系血缘亲属组成,随着部族的分化,产生了氏,氏的来源主要有:地名、官职、职业、国名,秦汉之后姓氏不分。
结语
总的来说,李延寿在倭王与南朝通聘的记事上着墨不多,隋开皇二十年与大业三年记事的信息量非常大。这段与《隋书》相同,隋代之前的记录中只零星记载了倭王的名字。首先,必须比较中日两国姓氏的差别。《北史》在“又云”中保留了《魏志》《后汉书》《梁书》倭国的地里记载,可供古今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