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备受国际关注的“台湾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海域中的暗礁再次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而这个争议的焦点正是位于公海中的苏岩礁。虽然这只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岛屿,但为何它能引发如此激烈的争夺呢?为什么其他海域中的小岛屿并未成为争夺的目标呢?苏岩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与争议?
苏岩礁,原本只是一个静静沉睡在海面下的暗礁,位于三国的公海区域。从地理位置来看,它距离中国最近的岛屿约130海里,而相比之下,韩国距离它的距离为170公里,日本则远达450公里。因此,韩国试图以距离为依据主张对其归属,显然没有事实依据。
尽管苏岩礁的面积有限,但其周围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以及230多种矿物资源。因此,资源匮乏的国家自然对其觊觎,欲将这些资源据为己有,这也是争夺的一个重要动因。
然而,争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苏岩礁对国家海权的重大意义。它是我国海上运输的关键补给站,而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海上主权和海权的控制至关重要,任何对国家主权的侵犯都无法容忍。作为江苏省内海海域的延伸,苏岩礁自古以来便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渔业与海洋历史,早期的文献中便已有所记载。
可能民间的传说,如“龙宫”、“仙岛”等内容不易被现代人信服,但在古代经典《山海经》中,苏岩礁已被明确记载为“苏山正”,这也是关于苏岩礁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从这一点来看,苏岩礁自被发现起,便成了渔民们频繁出没的渔场。
随着中国海军的不断发展,苏岩礁的地位也日渐突出。在清朝末期,北洋水师根据渔民的描述,已对该岛进行了实地勘测,这为后来的海上领土确认打下了基础。解放后,我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控制了苏岩礁,并驱逐了岛上的残余势力。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证明了,苏岩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实际控制的领土。
随着勘察技术的进步,我国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苏岩礁进行多维度的精密测量,并将所有数据详细记录在海图上。随后,“跃进号”也进行了验证,进一步确认了我国对苏岩礁的主权。尽管如此,这一系列的证据并未能说服韩国。面对日益复杂的海权争斗,韩国不惜动用各种手段,甚至捏造事实,力图将苏岩礁纳入其领土。
为了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韩国不顾事实,擅自划定了分界线,并将苏岩礁划归其所有。更有甚者,为了与中国的苏岩礁区分开,韩国将其命名为“离於岛”,并设立了“离於岛日”,号称纪念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此举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许多人不禁调侃,陶渊明不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吗?韩国此举显然别有用心,导致其野心暴露无遗,甚至被一些孩子戏谑为“吃相太难看”。
韩国接着模仿中国,将苏岩礁标注在了自己的海图上,但这种行为无疑更加证明了苏岩礁属于中国,因为我国的海图比韩国的海图领先了近百年。尽管中国秉承大国风范,提出过共同开发的建议,但韩国显然并不满意,反而开始在苏岩礁上修建各类设施,包括雷达站、机场等,显露出其扩大控制范围的真实意图。
然而,无论韩国如何修建设施,苏岩礁依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对此,我国已多次提出严正交涉,要求韩国停止挑衅行为,并恢复苏岩礁原貌,不得进一步侵犯中国领海。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韩国这种行为毫无依据,甚至浪费资源。
在国际海洋法中,对于岛屿的认定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岛屿若无法在潮退时露出水面,便不能作为海洋面积的依据。而苏岩礁在退潮时完全不能露出水面,韩国却试图通过建造平台将其“抬高”,使其在涨潮时勉强露出水面,进而自称拥有该岛的主权。对于这一行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它就像是在竹篮里打水,根本无法取得合法性。
中国对韩国的这一挑衅行为,已通过多次外交途径进行了严正交涉,并要求韩国恢复苏岩礁的原始状态。中国明确表态,苏岩礁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国家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不仅如此,韩国还提出以地理邻近原则为依据,声称苏岩礁距离韩国更近,应当归韩国所有。这一理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哗然,因为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划定领土,许多国家都无法站稳脚跟,韩国提出这一理论本身就令人质疑。
作为邻国,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共处的态度,并希望韩国能够尊重事实,停止过分的行为。然而,韩国似乎并未领会这一善意,反而一再加剧了对苏岩礁的争夺。这背后既有资源的利益纠葛,也有国家安全的考量。
暗礁问题直接关系到海岸线以及大陆架的海权划分,一旦在海上占据优势,它将成为临近国家的重大威胁。从苏岩礁出发,凭借当今各国海军的战力,仅需20余分钟便能抵达上海上空,这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韩国在海权上的野心,虽然试图隐瞒,但其真实意图早已暴露。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苏岩礁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许任何妥协或退让。中国也在积极进行深海资源开发,同时加强海上巡航,利用并保护海洋资源的同时,彰显我国的海权。
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愿意在和平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资源。然而,对于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中国绝不会容忍,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永远不会退让半步。任何敢于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必定会受到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