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发现里面的谋士多聪明过人,却都效忠于他人,基本没有选择1个人带队单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吧。
有1点需要明确,领导和谋士,要求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同样是才华出众的人,有的人适合带领他人,有的人适合出谋划策,有的人适合做具体事务。领导和谋士最大的区别就是“谋”和“断”。
曹孟德曾经给袁绍打了个标签:“好谋无断”。袁绍灭韩馥、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地盘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他能够走到这一步还不是因为无数次正确的决断。也就只有曹操有资格这样评价他,对于汉末的大多数诸侯来说,袁绍的成就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断”比“谋”难得多,但“谋”和“断”毕竟是不同的才能。“谋”是出主意,而不用执行和负责,“断”则是下决断,真正为结果负责。
谋士聪明过人,但未必适合单干。刘宋开国元勋谢晦,作为一个谋士“关十策,晦有其九”,但是在元嘉三年被刘义隆逼的单干以后,只能打一打到彦之这种四流将领,碰到檀道济这种准一流名将被瞬间打成猪头,直接擒杀。三国乱世,没有人会跟着1个不会带兵的人混。
不会带兵倒还是其次,带兵之前得先有兵和资本,而在这些之前还需要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收拢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刘备的汉室宗亲就是他的旗帜,这面旗帜给了他足够的号召力,手底下的人当然愿意跟着他。也是因为这面旗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重张旗鼓。
曹操的成功有父辈积累的人脉,也有自己的才能,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好歹立住了脚跟。不过愣是这样,曹操也不称帝,他称帝,无名无份,汉室皇帝必须是刘姓。他若称帝,天下人必群起而攻之,相反刘备称帝则有理有据。
袁绍的失败并不在于他“好谋无断”,而在于他旗帜不够明确,他想当反贼,立刘虞的事没搞成,底下人劝他把皇帝弄过来自己当忠臣,也就是类似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他没这觉悟,真是可惜了。
三国谋士多聪明过人,为何效忠他人,而不选择1个人带队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