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过我国六七十年代各省的驻军情况,比如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今天我们来谈谈安徽省。安徽位于中国中部,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咽喉。在南北政权对峙时期,安徽的战略地位尤为关键。那么,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安徽境内只驻扎了一个军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安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格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长期与北方游牧政权对抗。当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会集中兵力出塞北伐,打击北方游牧势力;一旦采取防御战略,则依靠辽东、华北、西北的有利地形设置防线,阻挡北方骑兵南下。 因此,中原王朝的主要军力一般集中在北方地区,如辽东、朔方、河西走廊、燕云等地,而华南、东南属于大后方,驻军较少。但在军阀混战或南北对峙时期,荆襄、巴蜀、两淮地区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俗话说守江必守淮,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掌握两淮一线至关重要。尤其是合肥,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中原之喉之称。控制两淮不仅可以北伐进攻中原和齐鲁,也可以退守长江,保障江南安全。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为争夺合肥,曾爆发五次大战。由于曹魏控制两淮,东吴只能退守长江防线,缺乏战略纵深。此后淝水之战、顺昌大捷等历史战役,也再次显示了两淮地区的重要性。 明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南方政权的兴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合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得合肥可北问中原,失合肥则江南受制。可见,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安徽是内陆腹地,但在军阀混战或南北对峙时,其战略价值立刻显现。清朝时期,安徽驻扎了约2.6万绿营兵力,相比河南、湖北等省份并不多。那么,到了六七十年代,安徽为何只驻一个军呢? 接下来看看建国后的军区调整。建国初期,全国划分为六大军区:西南、中南、西北、华东、华北、东北,对应当时的六大地方局。华东军区管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武装力量,从齐鲁到闽浙,覆盖整个东南沿海。 1955年,六大军区撤销,全国划分为十二大军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1956年,为适应东南沿海需要,又从南京军区部分区域组建福州军区,全国形成十三军区格局。华东军区撤销后,南京军区管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南京军区下辖五个军:12军、20军、60军、22军、27军。50年代,这些军队主要部署在沿海和城市地区。当时我国海空力量薄弱,沿海易受袭扰,存在两栖登陆的可能,因此沿海省份驻军较多。江浙经济发达,驻军尤为重视。安徽当时仅驻几个师级部队,没有军一级部队。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海空力量增强,沿海防御进一步调整。1961年,原驻浙江金华的12军调往江苏淮阴。12军是南京军区的主力部队,以擅长野战和攻坚闻名。1960年代中期,因任务需要,12军驻扎到安徽合肥,从此安徽首次有军一级部队。 但这种部署时间不长。1969年,12军重新调回江苏淮阴,之后安徽各地再无军一级陆军驻扎。1978年,12军又调至江苏徐州,但徐州地理特殊,行政属江苏,但驻军情况复杂。济南军区的68军、46军先后驻扎徐州,为协调地方与部队隶属关系,1978年秋46军北上至山东潍坊,12军随后也北上。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局势变化明显。1985年,我国裁军100万,撤销武汉、福州、昆明、乌鲁木齐等军区。35个军中,11个军被裁撤,军级单位31个,师、团级单位4054个。12军改编为第12集团军。 以上属于50年代到80年代的安徽驻军情况。进入21世纪后,经历多轮调整,2016年军改后,我国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安徽省武装力量归东部战区管理。 最后,向所有老兵致敬。解放军的发展建设故事丰富多彩,未来文章中,作者会继续和大家分享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