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多支精锐部队接连遭遇重创或全军覆没。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塔山阻击战中,独立第95师发起的密集冲锋。这一幕在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有着经典的镜头——独立第95师整齐划一地排成方阵,英勇冲锋,成为了这支部队的标志性画面。
独立第95师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最初他们被赋予了赵子龙师的美誉,并且曾夸口称自己在华北战场上从未丢失过一挺机枪。虽然这一说法表明他们未曾败北,但1948年时,机枪已不再是那么稀有的武器,步兵班里配备一挺机枪已经是常规配置。因此,独立第95师如此珍视机枪,令人有些困惑。 要深入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得从这支部队的初期情况谈起。因为在最贫困的时候,独立第95师的一个团仅拥有三挺轻机枪,条件之艰苦,足以理解他们对机枪的珍视。随着条件的改善,这种对机枪的珍贵感情也逐渐扎根于他们的骨子里。 独立第95师起初并不能算是正宗的中央军,它成立于1934年,由宁夏的马家军第35师一部分和河南的地方保安队合编而成。换句话说,它一开始是宁马军和河南的杂牌保安队伍的混合体。虽然名义上归中央政府发饷并接受指挥,但它实际上属于中央军的附属部队。 众所周知,蒋中正的中央军中,正统的编制并不多,他是逐步将杂牌军队纳入中央军体系的。像第95师这样的部队,要实现中央军化,通常是先由黄埔军校的干部担任师长,再逐渐替换掉原来的军官,逐步完成军队的正规化。第95师的转变从最初的保定军校毕业的唐俊德担任师长开始,直到1936年换成黄埔一期的李铁军,才算正式迈出了中央军化的步伐。 李铁军是胡宗南的得力干将,曾任第1师第1旅的旅长,专门负责将这支杂牌部队改造成一支真正的中央军正规部队。那时,胡宗南的第1师兵力庞大,计划将其拆分整编,其中就包括和第95师合并,分出三个新师。最终,第1师选择自行分裂,而第95师依旧由李铁军负责整编。李铁军上任后,发现第95师的问题很多,一方面是这支部队人事复杂,难以管理,另一方面是装备极其落后。根据1935年的统计数据,第95师共有548名官佐,7920名士兵和1079名夫役,装备有4854支步枪、248支手枪和54挺各类机枪。然而,这些武器中,许多已无法使用,实用的步枪不过1200余支,而机枪的可用数量只有25挺。李铁军曾向蒋介石报告,直言装备问题严重,尤其是步枪多为老式的土制枪械,精度差,射程仅为300米,甚至不能正常使用。即使如此,李铁军在1937年调回第1师担任师长,虽然第1师进行了整编,但其装备依然充足,特别是机枪数量有400挺。 随后,罗奇接任第95师师长,他是第2师第6旅的旅长。罗奇的任期较长,他完成了第95师的中央军化过程,并且在他的领导下,第95师的武器装备逐步得到了充足的补充。在罗奇的领导下,1937年,国军首次补充了1500支步枪,1938年又追加了2600支新步枪,包括德制和捷克步枪。机枪方面,也增加了捷克轻机枪124挺,比利时轻机枪18挺和川造轻机枪50挺,并补充了重机枪12挺。到1938年,第95师的轻机枪已增至222挺,重机枪46挺,达到了中央军标准。 第95师的装备逐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在机枪方面。相比几年前一个团仅有三挺轻机枪的尴尬情况,第95师的装备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抗战中,随着中央军的扩展,杂牌军逐渐被淘汰,而持续的兵员和武器补给是决定一支军队强弱的重要因素。第95师虽然属于中央军,但相较于那些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它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尽管如此,第95师依然能在战场上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这与罗奇的努力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其没有依附于任何大派系,且自身补给也并不优先,第95师仍然非常珍惜自己的装备。到了后期解放战争时,第95师在华北战场参与了小规模的战斗,尽管成绩平平,损失也相对较少,直到形成了华北战场未丢一挺机枪的说法。 不过,对于那些拥有美式装备的部队来说,机枪的损失几乎不值一提。当第95师遇到我军东野主力时,他们最终遭遇惨败,机枪的丢失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