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时间预计10分钟)
在所有关于三国的论述当中,最为经典的大概就是那句:天下三分,曹魏占据天时,东吴占有地利,蜀汉则占有人和。依照孟子的论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最后握有天下的应该是刘备的蜀汉政权才对啊,可令人诧异的事,蜀汉却成为了最早消亡的政权。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孟子的论断有问题?其实不然,因为在这三国当中,蜀汉反而最没有“人和”的国家,这一点从赵云的境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估计又有朋友要问了,赵云在蜀汉不是待得挺好的吗,从赵云身上能看出来什么问题呢?
小猫待遇的常山赵子龙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蜀汉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赵云大概是因为年纪比较轻,所以敬陪末座。尽管罗贯中极力美化了赵云的形象,但也没有改变赵云在蜀汉没有得到“上将”官职的事实。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之后,仅仅是将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封为上将,赵云得的仅是一个不知所谓的翊军将军。同为牙将出身的魏延都得了一个镇远将军,赵云几次三番扶危救主,军衔竟然比魏延还低。
刘备称帝之后,例行的封赏群臣中,连魏延都升迁到镇北将军,赵云依旧还是那个不知所谓的翊军将军。一直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之后,赵云的官职才获得了提升,给了个镇东将军,并且终于给赵云封了个永昌亭侯,而此时的魏延早已是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从赵云升迁历程来看,赵云的升迁连“脑后反骨”的魏延都不如,这哪里是五虎上将的待遇,简直是五只小猫的待遇。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罗贯中在赵云的官职上还是基本尊重史实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赵云的历任官职也确实是这样升迁上去了。那么问题来了,罗贯中费了如此大的篇幅来描绘一个英雄与侠义的化身,智慧与美貌并重的赵子龙,然而其真实的境遇却连魏延都不如,这合适吗,这是罗贯中竭力想要同情的蜀汉政权吗,这是所谓的占据了“人和”的蜀汉政权吗?
这其中的缘由,大概就是罗贯中想说而未说的——蜀汉内部残酷的派系之争。
貌似人和的蜀汉政权
蜀汉的派系之争,一共可以为三个阶段,其一是诸葛亮与旧有的大将之间的嫌隙;其二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嫌隙;第三则是诸葛亮与益州本地人才的嫌隙,这三个阶段的矛盾每一个都对赵云极为不利。
首先来说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诸葛亮与旧有大将的嫌隙。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诸葛亮刚刚为刘备效力的时候,此时的诸葛亮刚刚进入刘备的阵营,关羽、张飞他是一个都指挥不动,只有能力足够而且资历尚且的赵云可堪驱策。这一点在《三国演义》里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初期的诸葛亮什么活都派给赵云去做。
然而就是这一点,把赵云给害了。刘备实质是一个非常喜欢用对自己亲近的人,他看赵云跟诸葛亮走得很近,就对赵云很不放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被死死地摁在了翊军将军的位置上,连个侯爷的爵位都没有给。
第二个阶段是当刘备入主汉中后,蜀汉的派系又多了一派,即属于益州本地的土著派系。依照刘备的想法,他是非常希望拉拢益州的本地派系,这既是为了获得本地民众的支持,也是为了平衡内部的派系,尤其是对抗诸葛亮的荆襄一系。这时候,赵云的位置就很尴尬了。因为他跟诸葛亮走得很近,而刘备为了分化赵云和诸葛亮,长期让赵云担任他的近卫将军,看似两边都很喜欢他,然而实质情况是两边谁也不要他。
因为诸葛亮是个非常看重门阀的人,他就一直喜欢用他的荆襄派人士。诸葛亮的这一用人特点在他北伐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街亭失败就是因为他用荆襄派的马谡去守街亭,而最后一次出征的赵云,却被安排去诱敌。
由此,这时期的赵云实质上是被闲置了,这也是为什么从刘备自封中山王开始,一直到他称帝的这段时期,赵云的官职一直在原地踏步,反而是不被诸葛亮喜欢的魏延一直在升迁。原因很简单,这时期的刘备在拉拢一切力量去平衡荆襄派的势力,不被诸葛亮喜欢的魏延,当然要升官了。
第三个阶段,则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此时蜀汉的朝堂变成了诸葛亮一家独大,这就进入了蜀汉政权派系争斗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仍是荆襄派与益州本地官员的斗争,然而因为诸葛亮几乎是一家独大的情况,可以算作是荆襄派全面胜利的阶段。诸葛亮先是很快就收拾掉了他的副手,也是刘备指定的托孤重臣,益州本地官员李严。随后,蜀汉很快就进入了荆襄派全面清算的阶段。
这时候的赵云呢,还是处于有点尴尬的境地。因为是旧日主君的近卫将军,虽然够不上被反攻清算,然而也够不上荆襄派系的门槛。诸葛亮也算是念着旧情,给了赵云一个“永昌亭侯”,然而两个人的关系却是十分陌生。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时,就两人的关系其实是有着充分的交代。因为诸君皆有损伤,唯有赵云全军返回,诸葛亮想要封赏赵云,被赵云婉拒。诸葛亮感慨说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
诸葛亮这话说的,简直是脱裤子放屁。你刚进刘备阵营的时候,把人家赵云使唤的跟狗一样,到了你给了一句“先帝常说子龙之德”。诸葛大哥,这人你第一次见是吧,之前没打过交道是吧,是谁在你借完东风装完逼后把你接走的,是谁衷心耿耿护着你去柴桑口给周瑜吊丧再次装逼的,像个人样的不好吗?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连番的内斗,不仅让勇武的赵云耗尽了年华,也让蜀汉政权的人才体系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在后期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再想想当年卧龙领衔,五虎上将星光熠熠,益州本地的法正、李严以及严颜也是不遑多让(凤雏早亡未列入),如此豪华、奢侈的阵容,最后沦落到廖化当先锋,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正所谓李广难封,贾谊易老。跟随诸葛亮出征的第一次北伐,成为了赵云军事生涯的绝唱。想起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到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还特意安排水镜先生念了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水镜先生的这句话,说的到底是说的诸葛卧龙呢,还是常山赵子龙呢?
援引罗贯中诗歌,敬挽不败的常山赵子龙将军。“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白璧无瑕却有瑕——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刘备为何不曾重用赵云》、《刘备之困:如何团结关张与赵云》、《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浅议三国英雄赵云的人生际遇》、《浅析赵云官职过低的原因》、《赵云的蜀汉悲情与刘备的忠义策略》、《赵云新论》
说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