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代国君秦穆公:临死前却要求3人陪葬,使国家260年无力东征
创始人
2025-08-17 15:05:26
0

秦穆公是一代雄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秦国成为西部诸侯之首。然而,他临死前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要求3位得力助手陪葬。这一举动竟使秦国在此后的260年里国力衰退,再无力东征。秦穆公为何作此决断?他的决定对秦国又有何深远影响?

秦穆公的崛起之路

秦国,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西陲小国,在春秋时期迎来了它的崛起。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更离不开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秦穆公。

秦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史料记载,秦国的先祖非子曾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因此被封为大夫。到了周宣王时期,秦国的始祖非子的后代非子仲获得了秦国的封地,从此秦国正式建立。

建国之初的秦国,地处偏远,实力弱小。周朝授予秦国的封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文化也相对闭塞。秦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存发展,一方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西戎部落的入侵。

尽管处境艰难,但秦国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逐渐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到了秦穆公即位前,秦国已经初具规模,国力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位,成为秦国第九任国君。即位之初,秦穆公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豪强割据,对国君的权威构成威胁;国外戎狄部落虎视眈眈,时常骚扰秦国边境。

面对困境,秦穆公没有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改变秦国的窘境。在军事上,秦穆公重视发展军队,提高作战能力。他亲自督军操练,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同时,秦穆公还注重吸收西戎的先进军事技术,改进秦国的武器装备。

在政治上,秦穆公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他废除世袭制,任用贤能,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秦穆公还推行县制,将原来分封给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管理,从而强化了君权。

在经济上,秦穆公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屯田垦荒,增加粮食产量。他还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经济繁荣。秦穆公在都城雍城修建了著名的"凤阁",作为手工业作坊和商品集散地,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

秦穆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在他的治理下,秦国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大国。秦穆公本人也被誉为"西戎之伯",声名远扬。

然而,秦国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秦穆公即位初期,秦国曾遭到晋国的侵犯。面对强敌,秦穆公没有贸然出兵,而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他一方面加强秦国内部建设,增强国力;另一方面通过婚姻结盟,化解与晋国的矛盾。

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国公子重耳在河西会盟,缔结秦晋之好。此后的几十年间,秦晋两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秦穆公利用这个机会,专心经营秦国,为日后的崛起积蓄力量。

秦穆公在位期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料记载,秦国的户口从秦穆公即位时的3万多户,增加到7万多户。秦国的军队也发展到了5万人,成为当时的一支劲旅。

秦穆公的争霸之路

秦穆公在位期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秦穆公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心怀天下,希望秦国能够跻身于中原诸侯之列,成为真正的霸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秦穆公开始了他的争霸之路。

秦穆公争霸的第一步,是与晋国缔结盟约。当时的晋国是中原地区的霸主,实力强大。秦穆公深知,要想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先与晋国结盟,以避免腹背受敌。

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国公子重耳在河西会盟,缔结秦晋之好。根据盟约,秦晋两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共同抗击外敌。这一盟约的缔结,为秦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秦晋之好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秦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晋国开始感到不安。晋国国君担心秦国的崛起会威胁到晋国的霸主地位,因此对秦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公元前627年,晋国国君晋襄公去世,晋国内部爆发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秦穆公借机插手晋国内政,扶持公子雍作为新的晋国国君。然而,公子雍即位后并没有听从秦穆公的摆布,反而与秦国渐行渐远。

面对晋国的背信弃义,秦穆公并没有贸然发兵,而是转而向西戎发展。西戎是当时居住在秦国西部的一个游牧部落,势力强大,一直与秦国为敌。秦穆公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出击西戎。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亲自率军攻打西戎,在泾水之战中大获全胜。此后,秦穆公又多次出兵西戎,将西戎的势力逐步削弱。经过多年的征伐,秦国最终完全征服了西戎,将其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国征服西戎的过程中,秦穆公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根据西戎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秦穆公还注重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亲自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征服西戎后,秦国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秦穆公趁势向东进军,试图与晋国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然而,此时的晋国已经恢复了元气,国力强盛。秦晋两国在河西地区多次交战,秦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始终无法完全击败晋国。

面对晋国的顽强抵抗,秦穆公意识到,要想在中原称霸,单凭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治手段。于是,秦穆公改变了策略,开始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其他诸侯国,孤立晋国。

秦穆公先后与楚国、齐国等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在秦穆公的努力下,晋国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就在秦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秦穆公却因病去世,享年66岁。

秦穆公在位40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在他的治理下,秦国由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西部的霸主。秦穆公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然而,秦穆公的去世,也给秦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他的继任者秦康公虽然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难以延续秦穆公的治国方略。加之秦国内部出现了权力斗争,国力有所削弱。

秦穆公的用人之道

秦穆公之所以能够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西部霸主,除了他本人的卓越才能外,还得益于他善于用人的治国之道。在秦穆公的治理下,秦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穆公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唯贤是举。他打破了以往以出身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高低,都可以得到重用。

秦穆公任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百里奚。百里奚原本是秦国的一个奴隶,因为犯了错误,被秦国贵族弃用。百里奚逃到了宫外,靠给人放羊为生。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派人把他找来,亲自与他交谈。秦穆公发现百里奚确实才华横溢,就任命他为上卿,负责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大事。

百里奚上任后,为秦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提出要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要发展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要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秦穆公的采纳,对秦国的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穆公任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蹇叔。蹇叔本是秦国的一个小吏,因为办事能力强,被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任命蹇叔为国尉,负责军事事务。蹇叔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多次率军征伐,为秦国扩张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百里奚、蹇叔外,秦穆公还任用了许多其他的贤臣良将,如伯乐、王子木等。这些人才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秦穆公用人,不仅不拘一格,而且非常宽容。他能够容纳不同意见,虚心听取臣子的建议。即使臣子犯了错误,只要能够认错改过,秦穆公也不会轻易责罚。

秦穆公的这种宽容,体现在他对待失败将领的态度上。在秦国与晋国的战争中,秦国曾一度处于下风。有几位将领在战场上失利,损兵折将。按照当时的军法,这些将领本应受到严厉惩罚,甚至处死。但秦穆公却没有责怪这些将领,反而安抚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重整旗鼓,再接再厉。

在秦穆公的鼓励下,这些失败的将领重新振作起来,发奋图强,终于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为秦国扬眉吐气。秦穆公的宽容,不仅挽救了这些将领的性命,也为秦国赢得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军事人才。

秦穆公用人,还注重提拔底层士兵。他常常到军营中去,与士兵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士兵,秦穆公会给予奖赏,并提拔他们为将领。

秦穆公提拔的一个著名将领,就是王贲。王贲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士兵,在一次战斗中表现英勇,被秦穆公提拔为将军。王贲率军征战,屡建奇功,成为秦国的一员猛将。

秦穆公用人,最得力的助手莫过于子舆氏三兄弟。子舆氏三兄弟,分别是公子絷、公子悝和公子市,都是秦穆公的侄子。秦穆公发现这三个侄子都很有才干,就委以重任,让他们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子舆氏三兄弟为秦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子絷善于治军,多次率军征伐,扩张秦国疆土;公子悝精通刑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为秦国的统治提供了法治保障;公子市擅长外交,出使列国,为秦国争取了许多盟友。

秦穆公的致命决策

秦穆公在位期间,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就在秦国即将跻身中原列强之时,秦穆公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那就是在临终前下令让三位得力助手陪葬。这一决定不仅夺去了三位贤臣的生命,也使秦国失去了宝贵的人才,导致国力衰退,再无力东征。

在古代中国,陪葬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夏商时期,就有随葬制度的记载。到了西周时期,随葬制度更加盛行。许多诸侯国都有陪葬的习俗,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生前的仆从和物品。

作为当时的霸主之一,秦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秦穆公之前,历代秦国君主去世,都有大臣随葬的先例。据史料记载,秦襄公去世时,就有12人殉葬;秦文公去世,也有3人殉葬。

尽管如此,秦穆公生前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大臣陪葬的意愿。相反,他一直以宽容待下、任人唯贤的作风著称。秦穆公曾公开表示,国家的兴亡在于用人,只有用好人才,国家才能强盛。

然而,就在秦穆公临终前,他却突然改变了主意。据史书记载,秦穆公在弥留之际,突然下令让三位心腹大臣子舆氏三兄弟陪葬。这三位大臣,就是辅佐秦穆公多年的公子絷、公子悝和公子市。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子舆氏三兄弟都是秦国的栋梁之才,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死,无疑是秦国的重大损失。许多大臣都劝说秦穆公改变主意,但秦穆公却不为所动,坚持要子舆氏三兄弟殉葬。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子舆氏三兄弟也随之殉葬。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国上下一片哀嚎,人们痛惜子舆氏三兄弟的英年早逝。许多人都认为,秦国失去了三位贤臣,前途堪忧。

果不其然,秦穆公去世后,秦国的国力迅速衰退。秦康公即位后,虽然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他难以找到像子舆氏三兄弟那样得力的助手。加之秦国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国力进一步削弱。

秦康公去世后,秦国的衰败更加明显。此后的几位国君,都难以延续秦穆公时期的辉煌。秦国在军事上连年败退,疆域日益缩小。到了秦简公时期,秦国甚至被晋国打到国都,几乎亡国。

秦国的衰败,一直持续了260多年。直到战国时期,秦国才重新崛起,并最终统一了中国。然而,这260多年的衰败期,却给秦国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秦国失去了东征的机会,错过了称霸中原的良机。

究其原因,秦穆公在临终前要子舆氏三兄弟殉葬,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失去了三位得力助手,秦国的国力骤减,再难有东征的实力。而秦穆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秦穆公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以儆效尤。也有人认为,秦穆公是为了让子舆氏三兄弟在阴间继续辅佐自己。还有人认为,这是秦穆公晚年的一时糊涂,并非出于理性考虑。

无论如何,秦穆公的这一决定,对秦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夺去了三位贤臣的生命,也使秦国失去了宝贵的人才。这一决定,成为秦穆公一生中的致命错误,为秦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结尾

如果秦穆公能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秦国的历史会有所不同。秦国或许能够在秦穆公之后,继续保持强盛,称霸中原,提前实现统一。然而,历史没有如果,秦穆公的决定,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影响了秦国此后的命运。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棋圣战屠晓宇首夺挑战权将战柯洁... 特约记者古柯报道 2025年8月14日,2025洛阳·栾川“老君山杯”中国围棋棋圣战挑战者决定战在新...
原创 王...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
原创 他... 他是川军出身,擅长攻坚战,后虽为纵队司令,授衔时却只是个少将 华东野战军是1947年成立的,是人民解...
原创 袁...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是清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与溥仪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着它的结...
原创 魏...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
原创 从...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秦朝,在战国七雄当中,他的变法算是比较晚的了。知道秦孝公时期才开始重视农田...
原创 空...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绝世奇功 郭崇韬) 后唐庄宗李存勖...
原创 他... 唐金龙出生于1912年湖北汉川一贫农家庭,父母在他6岁那年双双去世。于是,他靠着给地主家没日没夜地当...
故宫的建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领域... 故宫的建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领域当之无愧的巅峰工程,无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据浩...
原创 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还是儒家思想的坚决捍卫者。按理说,他应该严格遵守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