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文官,面对20倍于己的敌军,在长江边上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奇迹。
他没有军事背景,只是个读书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官,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以3000人击溃了6万金兵。他就是虞允文,千古一人"的传奇文臣。
大宋建炎三年的深秋,虞允文骑着马,走在金国的土地上。作为南宋的使臣,他的任务是向金国递交国书,传达南宋想要和平的愿望。
这一路上,虞允文的心情特别沉重。从进入金国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看见大批金国骑兵在操练。金兵身穿重甲,骑着膘肥体壮的战马,呼喊声震天动地。
虞允文暗暗记下了一个细节:这些金兵不光会骑射,还专门训练水上作战。他们用木板搭建简易码头,反复练习马匹上下船只的动作。这可不是单纯为了强身健体。
一天傍晚,虞允文住进驿站。隔壁房间传来几个金国将领喝醉后的大声谈笑。"南宋那些绣花枕头,连马都骑不稳,打起仗来屁滚尿流。等陛下一声令下,三个月就能拿下临安城!"
虞允文握紧了拳头,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这个晚上,他彻夜未眠,在烛光下写下了密信。
到了金国都城会见完颜亮那天,虞允文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完颜亮高坐在王座上,眼神中透着不屑。他连国书都没看完,就把虞允文打发了。
完颜亮
"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准备岁币吧。"完颜亮摆了摆手。
这哪是什么和谈?分明是在警告!虞允文心里暗想。
回到临安城后,虞允文立刻求见赵构。他跪在地上,声泪俱下:"陛下,金人绝非善类!他们在秘密训练水军,这是要图谋南下啊!"
赵构坐在龙椅上,轻轻叹了口气:"你是不是太敏感了?金国已经答应和谈,咱们何必自寻烦恼?"
朝堂上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是啊,金国远在千里之外,就算想打仗,也要过长江这道天险。"
"陛下!臣在金国亲眼所见,他们的水军训练得相当专业。如果不及早布防,后果不堪设想啊!"虞允文急得额头冒汗。
"够了!"赵构突然拍案而起,"朕觉得和平挺好,你一个文官,懂什么军事?回去好好处理政务吧!"
赵构
虞允文从皇宫里出来,望着天边的晚霞,心里苦涩难言。他知道自己这个外交官算是失败了,没能说服皇帝重视军事防御。
可他更清楚,金国的威胁真实存在。那些在塞北寒风中训练的金兵,那个野心勃勃的完颜亮,都不是在开玩笑。
回到家中,虞允文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兵书。既然没人相信他的预警,那就只能自己钻研军事了。他对着烛光,一页一页地研读起来。
他不知道的是,两年后的那场惊天动地的采石矶大战,正等着这位"不合格的外交官"去创造奇迹。
采石矶的风很大,站在江边,虞允文的官服被吹得猎猎作响。他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扶着旗杆,眯起眼睛打量着这片江水。
十天前,这里的守将看见金兵大军压境,吓得弃城而逃。朝廷走投无路,只好派他这个文官来挽救局面。
"大人,前方探子来报,金兵已经在上游集结了六万大军,船只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啊!"一个士兵跑过来报信。
虞允文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摩挲着地图。他太了解金兵的脾气了,一定会选择强攻,毕竟他们人多势众。
但就在这片江面上,水流湍急,暗礁遍布。一眼望去,江面宽阔平静,实际上却藏着无数暗涌。这些年他研究水文地理,可没有白费功夫。
"传我军令,把所有小船都收上来!"虞允文突然下令。
士兵们面面相觑:"大人,咱们才三千人,船只本来就不多,还要收起来?"
虞允文笑了:"去河湾里找些破船,灌满沙土,沉在急流处。再把咱们的小船都藏在芦苇荡里。"
几个老渔民听到这话,眼睛一亮。他们在这片江面上讨生活几十年,最清楚那些暗礁和急流的位置。
三天后,金兵的大军压境了。六万大军分乘上千艘战船,旌旗蔽日,震天的战鼓声远远传来。
金军主帅得意洋洋:"就这几条破船,还敲锣打鼓?南宋的文官也真是可笑。"
虞允文站在岸边的高台上,看着金兵的大船驶入伏击圈。他举起令旗,轻轻一挥。
突然,江面上腾起万丈浪花。原来那些沉船在急流中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金兵的大船撞上去,立刻失去了平衡。
更要命的是,大船相互碰撞,船上的金兵东倒西歪。这些草原汉子在马上威风凛凛,可在晃动的船上就像案板上的鱼,连站都站不稳。
就在这时,藏在芦苇荡里的宋军小船突然冲出来,三百艘小船像飞梭一样穿梭在金兵大船之间。宋军水手个个轻车熟路,挥舞火把,投掷火油,一时间江面上火光冲天。
金兵的大船上人喊马嘶,乱成一团。有的跳水逃生,有的被烧死在船上,有的被乱军砍死。短短半个时辰,这支不可一世的金兵水师就变成了一片废墟。
"大人真是神机妙算!"部下们纷纷赞叹。
虞允文摇摇头:"不是我神机妙算,是咱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长江,是咱们的母亲河,她才是最大的功臣。"
这一仗,虞允文用三千人打败了六万敌军。他不是靠蛮力,而是用智慧。他把行军布阵的大道理,化作了最实在的战术。
打完仗后,虞允文走到江边,解下腰带,仔细洗去了血迹。他望着滚滚江水,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金人不会善罢甘休,还会卷土重来。
但至少这一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读书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关键不在于你是文官还是武将,而在于你懂不懂兵法的精髓,明不明白战争的本质。
江风吹过,掀起层层浪花。这个聪明的谋士,已经在筹划下一次的战术了。
军营里一片愁云惨淡。三千将士蜷缩在潮湿的帐篷里,眼神中满是绝望。
"咱们才三千人,对面可是六万啊!"
"听说金兵的战船都是铁甲船,咱们这些小木船怎么打?"
"要不趁早跑吧,活着总比死了强。"
议论声传进虞允文的耳朵。他站在帐外,望着阴沉的天空,手里捏着一封家书。信是他妻子写来的,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不必挂念。
可他知道,如果这一仗输了,不只是他的家,整个江南的百姓都会遭殃。
虞允文走进大帐,看着这群士兵。他们有的是渔民出身,有的是水手,还有的是临时征召来的农夫。这些人没有金兵那样的铠甲,也没有精良的武器。
但他们有一样东西是金兵没有的——这是他们的家园。
"兄弟们,你们可知道当年岳飞是怎么练兵的?"虞允文忽然开口。
士兵们愣住了。谁不知道岳飞?可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岳将军刚开始只有五百人马,但他说过一句话:宁可死,绝不当降虏!"虞允文的声音提高了,"现在我们有三千人,难道还比不上当年的岳家军?"
营帐里安静下来。
"你们都是江南子弟,从小在这条江上讨生活。谁比你们更了解这水性?谁比你们更懂得这江湾的暗流?"
一个老渔民站了起来:"大人说得对!这采石矶的水,我们比金兵清楚得多!"
"没错!那些金兵在马上厉害,可到了水上,还不是跟旱鸭子一样?"又有人附和。
士气渐渐被调动起来。虞允文趁热打铁:"这几天,我要教大家一些特别的战法。不是教你们怎么打仗,而是教你们怎么用自己最熟悉的本事去打仗!"
接下来的日子里,虞允文带着将士们天天演练。他让渔民教大家如何在急流中穿梭,让老船工传授操舟的诀窍,让火器手练习如何在晃动的船上精准投掷火油。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直到深夜才休息。虞允文和士兵们同吃同住,有时还亲自下水示范。这个文官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但他从不叫苦。
"大人,您是读书人,不用亲自来的。"有士兵心疼地说。
虞允文笑着摇头:"在这里,我不是什么大人,咱们都是并肩作战的兄弟!"
渐渐地,军营的气氛变了。士兵们眼神里不再是恐惧,而是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他们明白了,这一仗,拼的不是人数,而是智慧和勇气。
一天晚上,虞允文召集所有将士,详细讲解了作战计划。他把每个人的任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连最小的细节也考虑到了。
"兄弟们,明天就是决战的日子。记住,我们背后是整个江南的百姓。今天退一步,明天金兵就会骑到我们头上来!"
"大人放心,我们绝不后退!"三千将士齐声呐喊。
那一刻,虞允文知道,胜利的希望已经在每个人心中扎根。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正在蜕变成一支真正的军队。
当夜,月光如水。虞允文站在江边,听着士兵们擦拭武器的声音。明天这个时候,这片江面将会掀起惊天的波澜。
但他已经不再担心了。因为他知道,这三千江南儿郎,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天刚蒙蒙亮,江面上就飘起了浓雾。虞允文站在岸边的望楼上,盯着远处金兵的战船。
这是他精心挑选的战场。采石矶的江面看似平坦,实际上暗藏玄机。浅水处有暗礁,深水处有漩涡,稍不留神就会触礁沉船。
"大人,金兵的战船开始移动了!"哨兵急匆匆报告。
虞允文点点头:"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记住,等我举起红旗才能动手!"
他知道,这是一场赌上性命的战术。如果计划失败,不仅三千将士会全军覆没,整个江南都将暴露在金兵铁蹄之下。
金兵的大船缓缓驶来,船头的波浪掀起白色的浪花。虞允文能看见船上金兵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排列整齐,显然经过严格训练。
"南宋的蠢货,就让你们见识见识真正的水战!"金军主帅完颜霸站在旗舰上大声嘲笑。
突然,一阵诡异的声音从水下传来。原来是那些提前沉下的破船,在暗流的冲击下发出的呻吟。金兵的大船撞上这道无形的屏障,顿时失去平衡。
"举旗!"虞允文一声令下,红旗高高扬起。
藏在芦苇荡里的宋军小船像离弦之箭般冲出。这些小船灵活得像水蛇,在金兵的大船之间穿梭自如。早已准备好的火油包呼啸着飞向金船。
"射箭!射死这些南蛮!"完颜霸怒吼。
但金兵的弓箭手站立不稳,箭矢歪歪斜斜,大多射入水中。而宋军的小船借着风势,把一艘艘金船点燃。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金兵的铁甲船成了他们的葬身之所。穿着重甲的士兵跳水逃生,却被卷入漩涡。
"撤退!快撤退!"完颜霸惊慌失措。
但为时已晚。更多的宋军小船包抄过来,把金兵的退路切断。这些草原汉子在水中扑腾,却躲不过早已熟悉水性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站在望楼上,目睹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看见自己的将士们像猛虎下山,把金兵的傲慢打得粉碎。
"大人,我们胜利了!"传令兵激动地喊道。
虞允文却没有欢呼。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那些沉入江底的将士,那些负伤的兄弟,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战后的江面上,残破的船只漂浮着,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虞允文走到江边,捧起一捧江水洗脸。
"大人,朝廷已经派人来嘉奖了!"有人兴奋地报告。
虞允文摆摆手:"先安置伤员,打扫战场。告诉兄弟们,这仗虽然赢了,但金人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夜幕降临,营地里燃起篝火。虞允文走进伤兵营,看望受伤的将士。一个年轻士兵抓住他的手:"大人,我们终于证明了,南宋军队也能打胜仗!"
虞允文握紧那只粗糙的手:"是啊,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虞允文站在江边,回想这惊心动魄的一战。他用兵法上的谋略,配合将士们的勇气,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他更清楚,守护家园的战斗永远不会结束。这场胜利,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历史总在不断重复。虞允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危难时刻,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勇气,往往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你觉得,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虞允文这样的谋略家,还是需要那些一味主战的将领?
参考文献:
《宋史》卷三七五《虞允文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史全文》
《南宋史研究》- 王曾瑜
《虞允文年谱》- 李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