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19日,日军派出了精锐的第四十八师团,在福建的连江和长乐成功登陆,意图通过入侵福建,进一步稳固通向台湾海峡的战略通道。登陆当天,日军没有休整,直接向省会福州进军。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驻守福州的第八十师并没有与日军交火,而是直接弃城撤离,完全没有反击。
这一举动令日军感到意外,他们原本以为会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却没料到兵不血刃便占领了福州。这一轻松胜利极大鼓舞了日军的士气,他们决定趁胜追击,以现有的兵力进攻闽北的要地——南平。然而,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将领,绝不像福州的八十师师长那样轻易放弃,而是将迎来一场精心策划的包围歼灭战。 福州沦陷后,整个福建省一片哗然。此时,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处长李良荣立即向福建省主席兼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发电请求参战。他愿意带领自己的补充团赴前线抗敌。李良荣的请战没有让陈仪感到意外,这位猛将早已在福建潜伏多年,怀着复仇的决心。他曾在河南兰封战役中,率领四十六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顽强作战,最终带领全师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在重伤昏迷的情况下被警卫员背出战场。 自那以后,李良荣被调往后方从事补充兵训练,但他内心始终无法平静,时刻想着自己未能继续抗战,心中充满了对先烈的愧疚和对敌人的愤怒。几日后,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批准下,李良荣以第二十五集团军第一纵队司令的身份奔赴前线,并获得指挥闽江左岸所有部队的权力。 临行前,李良荣站在面前这支新兵团前,慷慨激昂地宣誓:“这次出征,不胜不归,如果我们不胜,便无法再面对福建的父老乡亲,也无法再面对英勇牺牲的先烈!”随后,尽管这支部队中的大多数士兵装备简陋,许多人仍然持有老式的汉阳造步枪,甚至不确定是否能打赢战争,但他们没有一人考虑过能否活着回去。 5月21日晚,日军分两路进攻大湖地区。李良荣的新兵团派出了一支尖兵连担任先头部队,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尖兵连表现得异常勇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李良荣的战术部署。尖兵连在大湖东南的秦洋村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并成功夺取了战略高地——漈头顶。在山顶上,尖兵连居高临下,给予日军极大的伤害。 然而,遭遇挫败的日军误以为遇到了国军主力,于是加派了更多的兵力,包括四门山炮和六架飞机,对漈头顶进行猛烈轰炸。整个漈头顶被炸成一片火海,尖兵连与前卫部队失去了联系。日军不断向山顶发起冲锋,尖兵连只能陷入防守之中。此时,尖兵连连长做出了一个危险但果断的决定,他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死守山顶,带着另一部分兵力沿着崎岖的山路冲下山去,绕到敌人后方发动偷袭。 这一战术大获成功,当尖兵连出现在日军炮兵阵地的背后时,正在开炮的日军炮兵阵地顿时哑火,后方一片混乱。日军被迫分兵应对尖兵连的骚扰,追击尖兵连的部队一路狂奔,但始终未能追上。虽然尖兵连成功打乱了敌人的进攻,但由于兵力过于悬殊,山顶的尖兵连最终不得不撤离战场。 然而,这一小规模的反击却让日军产生了一个误解:既然中国军队如此难打,驻守在大湖的国军应该是主力,既然主力已经被自己击溃,那自己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深入福建腹地。李良荣故意让尖兵连承受压力,以此迷惑日军,让他们放松警惕,诱使他们走入陷阱。 接下来,李良荣命令主力部队隐蔽在大湖东面的山中,前卫营则藏匿在西面的山头和村庄里。同时,李良荣下令八十师迅速转移,制造出一支国军撤退的假象。日军侦察机得知消息后,错误地判断中国军队正在撤退,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大湖,分散在村镇中休整。 然而,李良荣布下的陷阱终于开始发挥作用。5月25日,随着一枚信号弹的升空,埋伏在附近的中国军队冲进了日军的驻地。睡梦中的日军措手不及,很快被堵在屋内,开始了拼命的反抗。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直到下午,日军遭到重创,三百余人被消灭,剩余的日军匆忙逃向白沙地区。这场大湖战役的胜利令日军再也不敢轻易深入福建腹地,为福建抗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