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素以勇敢机智著称、后来被授为开国少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一团团长李福泽,在率部进攻一个小型日军据点时遇到了难题,眼前的情况出乎他的预料。 当时,他所率的这个团接到命令,要向日军占据的临沂半程镇发动攻击,目的就是要夺下这个据点,从而牵制和消耗敌人的兵力。 谁知二营五连在3月22日夜里对半程镇北侧的两座炮楼发动突击后,竟然屡次未能攻克,几次冲击都被守敌顽强抵挡住了。 尽管这次行动只动用了一个连的兵力,但连续的失利已经打乱了原本的作战部署。李福泽对此极为焦虑,不久便亲自赶到了五连的前沿指挥所去查看情况。
李福泽与五连的干部们反复商量后,摸清了进攻受阻的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敌人的火力凶猛,两座炮楼布置成互相掩护的角度,导致我军难以接近;二是炮楼外有坚固的围墙,爆破手无法轻易贴近施工进行破拆;三是在第一次突袭时使用的梯子不够长,战士们没能登上炮楼顶,偷袭失败后敌人立刻加强了防守力量和火力配备。 既然大家都知道进不去的原因,那接下来准备怎么办?李福泽并没有马上把自己的主意说出来,而是希望五连的将士们自己先动脑想对策,借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讨论开始后,众人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不少办法:有人建议加强爆破力量,有人主张改变进攻方位,也有人提议用猛烈的火力压制住楼顶,给突击创造条件。李福泽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最后表示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应该逐一采纳;不过他又强调,要想尽快彻底攻下那两座炮楼,还得想出更灵活、更巧妙的战术,既能摧毁目标,又能尽量减少我军伤亡。 什么是更巧妙的战术?大家一时都想不出来,场面陷入短暂的沉默,人人面面相觑,思路卡住了。 就在此时,不远处传来两声轻微的咳嗽声。声音虽轻,却引起了李福泽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了一副平常的小景象。 原来是一名有抽烟习惯的老兵在叼着烟卷抽烟,烟雾袅袅。而旁边有个十八九岁、刚从部队入伍不久的新兵,显然受不了烟味,忍不住咳了两声,还用手扇了扇,想把飘过来的烟味扇走。 李福泽看着这微不足道的一幕,忽然眼睛一亮,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说道:我想出攻法了!用上这个办法,敌人就要败了! 五连长,是什么好办法?几位连队干部立刻追问。 先别急着问我,你们看看现在风往哪边吹。李福泽并不直接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大家观察环境。 往北边吹。一名干部很快答道。 没错!李福泽点头道,既然风向是这样,那两个炮楼就处在下风处。我们能不能弄出点儿什么,让楼里的人透不过气,呛得受不了? 用烟熏!连长率先反应过来,语气里带着激动。几名有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也立刻表示赞同:好主意!就是用烟把他们熏出洞来! 连长兴奋地补充说:可以收集一些湿柴草,点着后不会燃成大火,但会冒出浓浓的黑烟。北风一吹,烟就顺着风向飘进炮楼里,像熏腊肉那样把敌人熏得受不了,逼他们现身。 李福泽连连点头,对连长的设想进一步肯定并补充道:浓烟除了能把敌人逼出来,还能作为掩护,掩盖我军接近和突击的行动。 一位性急的一排长搓着手提案:趁着浓烟弥漫,让爆破组冲上前去,把围墙炸开一个缺口,我带着尖刀班从缺口冲进去,保证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完善下,新战术的轮廓迅速成形。李福泽高兴地引用古代战例鼓舞士气,说道:古时候孙刘联军用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今天我们用烟攻炮楼,也能打垮日军!大家按刚才商定的办法去准备,一旦下达冲锋号,就立刻展开总攻! 半小时后,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五连连长亲自指挥战士把一堆堆湿柴点燃,不一会儿便浓烟滚滚,随北风向炮楼方向飘去。 炮楼内的日军很快被浓烟熏得睁不开眼睛,连续咳嗽不止,甚至弯不过腰来,火力被有效压制,阵地内变得混乱不堪。 在浓烟与机枪火力的掩护下,爆破组迅速冲向敌方阵地,首先把围墙炸开了一个大口子。按捺不住的排长随即率领尖刀班如同利箭一般冲进缺口,展开近战。 约四十多分钟后,战斗宣告结束:两座炮楼内的守敌全部被消灭,半程镇的据点被我军成功拔除。战后,李福泽在向全团作战总结时,大家这才纷纷表示佩服:原来就是那名新兵无法忍受烟味而咳嗽的两声,意外触发了团长的灵感,才想出了用烟攻的绝妙战术,体现了团长的足智多谋。 李福泽却谦逊地说道:聪明的办法往往来自生活。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动脑筋,关键时刻才能想出克敌制胜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