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命运多舛的皇帝。他年少即位,青少年时期便经历了“土木之变”,被蒙古人俘虏,后来虽被释放,但却被软禁在南宫七年。直到弟弟景泰帝病重之时,英宗趁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
英宗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既有不堪的过失,也有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他宠信宦官,战败失地,诛杀功臣;但同时,他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政策,比如废除殉葬、释放建文帝的后人等,这些善政让他在一些人眼中颇具英明。然而,也有许多人批评他的执政行为,认为他在许多方面做得不够好。 英宗的善政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便是他废除了残酷的殉葬制度。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当英宗38岁时,因病重临终,他在弥留之际深感“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于是下诏废除这一习俗,并特别命令“妃不要殉葬”,这标志着这一残忍的传统被正式废除。 殉葬制度起源于商朝,并在秦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之后虽然两汉、隋唐以及宋朝较少使用,但在明朝,朱元璋恢复了这一古老的做法。从此,每当皇帝去世,后宫中除了皇后和太子的生母外,其他所有嫔妃及宠幸过的宫女都必须为皇帝殉葬。历史记载,明成祖去世后,后宫有30多名宫人陪葬,而庙号为仁宗的朱高炽即位后,尽管殉葬人数减少,但这一恶行依旧没有被废除。 英宗之所以在临终时废除殉葬制度,和他的生母有关。英宗虽然身为皇帝,但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自从他出生起,就由孙贵妃抚养。孙贵妃当时与胡皇后争宠,宣宗宠爱她,但她始终没有生下皇子。如果其他妃嫔先生了儿子,那么太子之位必定会转给其他嫔妃的儿子,这样孙贵妃就会面临陪葬的命运。为了避免这一悲剧发生,孙贵妃心机聪明,假装自己怀孕,最终生下了英宗,并将他抚养成自己的儿子。英宗被立为太子,而孙贵妃则得以逃脱为宣宗殉葬的命运。不久之后,胡皇后被废,孙贵妃被册封为皇后。 宣宗去世时,英宗只有7岁,亲眼目睹了母妃和宫女们无助的悲惨遭遇。有学者认为,英宗的亲生母亲可能也在殉葬者之中。宣宗去世后,英宗经历了“土木之变”和七年的软禁生活,深知无助和痛苦的滋味。目睹这些悲剧后,英宗立誓再也不让自己的母亲或其他妃嫔经历这样的惨剧,他下定决心废除殉葬制度。 在“夺门之变”之后,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并开始改革。他不希望殉葬继续发生,特别是看到朱有炖去世后,他明确表示,藩王去世时不必为王妃或夫人殉葬:“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然而,遗憾的是,当英宗的诏书传达时,朱有炖的妻子巩氏及其他6位夫人已经为其殉葬。 临终前,英宗再次召见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并叮嘱他:“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这表明英宗正式废除了殉葬制度,并且这是最后一次由皇帝亲自下令制止这种恶行。此后,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殉葬现象。直到清朝时期,皇太极和顺治等皇帝依然沿袭了这一传统,直到康熙年间才正式废除。 这项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明朝对待生死礼制的改变,也体现了英宗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