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鲁迅曾经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他过于谦虚而拒绝了这个提名,而且这段故事似乎还有鲁迅亲笔信作为证据。 具体来说,1927年9月25日,鲁迅在给好友台静农的一封信中写道: 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非常感谢他的好意,不仅是为我个人,也为中国作家的荣誉,但我感到很抱歉,我实在不愿意接受这个提名。 诺贝尔奖的奖金,梁启超固然不配,我自己也不配。如果真想拿这笔钱,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世界上有比我更出色的作家数不胜数,而他们却没有获得这个奖项。你看我翻译的《小约翰》一书,我觉得自己翻得不够好,但原作的作者却没有获奖。 我始终认为,中国作家的水平还远远未能达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标准,瑞典方面最好不要考虑我们,干脆不要提名任何人。如果仅仅因为我们是黄色人种,给我们特别的优待,那反而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误以为我们能与世界其他著名作家平起平坐,结果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这段话让许多人误以为鲁迅的确收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因为认为自己不够资格,所以婉拒了提名。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为了弄清楚这段历史,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和鲁迅研究室的主任陈漱渝特意前往台北,找到了台静农,询问他对这件事的回忆。台静农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1927年9月中旬,台静农参加了魏建功的婚礼,鲁迅的朋友刘半农也在场。在席间,刘半农提到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赫定希望能够为中国作家争取提名。当时,很多人推荐梁启超,但刘半农认为,鲁迅更适合获得这个荣誉。 然而,刘半农非常了解鲁迅的脾气,知道鲁迅一向不喜欢这种提名的事情。如果自己去告诉鲁迅,鲁迅肯定会拒绝,所以他希望台静农代为询问鲁迅的态度。如果鲁迅同意,再开始准备推荐材料和翻译作品。 于是,台静农在9月17日写信给鲁迅,将刘半农的提议转达给他。8天后,鲁迅回信婉拒了这个提名。这就是事情的全貌。实际上,鲁迅并没有收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只是斯文·赫定曾有意为中国作家争取提名,而刘半农认为鲁迅最合适。可惜,这个提议仅仅是刘半农个人的意见,并不是斯文·赫定的正式决定,也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提名。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信中并未提到自己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只是感谢刘半农的推荐,并明确表示自己和其他中国作家都不配获得此奖项。然而,由于很多人先入为主,认为鲁迅的文学成就足够出色,所以误解了鲁迅信中的内容,以为他确实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直到2005年,一位中国记者采访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主席埃斯普马克。埃斯普马克表示:过去确实有一位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曾提议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的胡适,但评审委员会认为胡适并非小说家,而更像是一位思想家或改革家,因此未授予他奖项。到了1930年代中期,瑞典学院确实有意向鲁迅传话,希望提名他,但鲁迅认为自己不配,因此拒绝了提名。 作为长期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埃斯普马克,他的说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斯文·赫定曾建议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胡适,而非鲁迅;二是瑞典学院在1930年代中期曾有意向鲁迅提出提名,但鲁迅拒绝了。 然而,埃斯普马克提到的时间点是1930年代中期,而不是1927年,这意味着此事与1927年鲁迅写信的事件并无直接关系。如果埃斯普马克的记忆没有错误,那么这次提名无疑发生在不同的时期。 另外,2008年,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在访华时也提到了这一事件。他表示:我知道有些中国的说法称,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到中国时,曾询问过鲁迅是否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但经过我查阅瑞典学院的档案后,我可以确认,这不过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未主动询问过任何作家是否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马悦然的话似乎是对这些谣言的澄清,但他的说法中的时间点却与其他叙述不一致。他提到的是1930年代初,而不是鲁迅在1927年写信时的情况,也不同于埃斯普马克提到的1930年代中期。这使得这段历史的真相依然难以辨明,成为一个谜。 无论如何,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早已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与尊敬。至于他是否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不是鲁迅的损失,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