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君主,其形象并不算特别好。尤其是他曾多次杀害功臣,这使得他的名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人的眼中,刘邦的这种做法,尤其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之死,成为了他道德上的最大污点。很多人因此认为刘邦是个真小人。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韩信之死的经过,会发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并非刘邦本人,而是他的妻子吕后。实际上,吕后才是导致韩信死于非命的主要人物。那么,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呢?韩信究竟做了什么,让吕后觉得他必须死呢?
首先,即使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了韩信辩护,也难以掩盖韩信曾有过自立的野心。事实上,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韩信在刘邦面临项羽压力时,曾主动派人向刘邦提出,希望自己能被封为假齐王,实际上就是希望能暂时接管齐地的统治。这一点,足以看出韩信在那个时候曾经有过自立的念头,尽管这发生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也许有人会说,韩信后来拒绝了谋士蒯通的建议,不去自立一国,这似乎证明他没有真正打算反叛。但值得注意的是,犹豫并不等于没有想过反叛。如果他从未有过这种念头,又怎么会在当时被人准确地推测出呢? 其次,韩信在后来的陈豨叛乱中,也主动提出支持叛乱的建议,表示自己可以作为内应,向叛军提供情报,甚至煽动首都的军事暴乱。这个举动明显是在反叛汉朝的统治。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韩信的这一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不管他是否有理由,也不管他是否真的有反叛的决心,单从他的行为来看,这无疑是他政治野心的体现。因此,吕后决定处死韩信,实际上并非没有道理。 再者,韩信的能力本身就对汉朝、对刘邦的统治构成了威胁,甚至也威胁到吕后的权力。许多人误以为,真正想要除掉韩信的是刘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刘邦有着足够的威望和政治资本,完全可以应对任何一位功臣的反叛。而且,对于刘邦来说,韩信并不一定是一个非除不可的人物。相反,韩信的能力也为刘邦的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不太可能因小事而处决他。然而,对于吕后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吕后作为一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并没有合法的政治权力。而韩信作为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随着刘邦的去世,他的举动在朝廷中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左右汉朝未来的走向。如果吕后没有刘邦的威望,韩信有可能在刘邦死后借机威胁她的统治,甚至推翻她的政权。为了保全自己,吕后必须先下手为强,以防韩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做出威胁她政权的举动。 综上所述,吕后决定除掉韩信,既有政治上的需求,也有实际的威胁因素。韩信虽然曾经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反叛迹象和能力,使得他在刘邦去世后,成为了吕后无法忽视的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吕后最终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铲除这一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