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百年里,清朝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统治范围都受到各地军阀割据的严重影响,各地存在着众多的军阀。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自成立以来,始终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即使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虽然许多将领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也没有形成军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战争进展较快,部队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未在某个地区长时间驻扎,因此没有形成军阀割据的条件。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毛主席在革命初期所制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开始思考如何保持革命军队的生存,如何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主席在行军途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那些党员较多的连队表现出更高的作战勇气和士气,士兵们更团结,几乎没有逃兵。这一发现促使毛主席下定决心,建立一支全新的革命军队。从连队开始,每个连队都建立党支部,排级有小组,班级中设党员。这样,部队不仅能在党代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党代表还负责党的政治工作和领导工作,确保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在军队中的贯彻执行,使得军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因此,尽管在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的将领统领着百万大军,但他们都严格执行党的指令,没有各自为政,从而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当然,中央军委并不是一言堂,也有将领对其命令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粟裕曾三次抗命:第一次抗命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当时,中央军委制定了我军在外线作战的战略计划,意图通过外线作战歼灭敌军主力,建立新的解放区。粟裕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敌人在苏中的兵力较弱,而淮南地区敌人强大,且可能获得南京方向的支援,建议我军应集中力量在苏中作战。中央军委认真考虑了粟裕的建议后,修改了计划,决定先在内线进行几场胜仗。最终,粟裕带领军队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迅速取得了有利战局。 第二次抗命发生在华中战局发生变化时。此时,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进攻两淮地区。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中央军委决定放弃两淮,集中力量寻找其他战机。然而,粟裕认为这是我军发动大规模歼灭战的最佳时机,他提出要集中华中和山东的野战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以粉碎敌军企图切断我军与山东和华中联系的包围。中央军委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形成了重要的机动作战力量,为我军宿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宿北战役全歼了敌整编第六十九师,也让我军积累了歼灭整编师的作战经验,为之后的大规模歼灭战做好了准备。 第三次抗命发生在1948年初。当时,中央军委计划根据战局形势发展,组建东南野战军,推动战争向长江以南地区发展。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应集中中原和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进行一系列大规模歼灭战。中央军委听取了他的建议,最终改变了原计划,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总结来看,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始终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根本原因,而中央军委能够认真听取前线将领的意见并择善而从,也是共产党军队能够屡次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