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31日,由东京飞往福冈的日本航空351号班机在飞行途中遭到劫持。劫机者是9名日本赤军派成员,他们持有疑似武士刀、手枪、斧头和炸弹等武器,控制了机上的一百多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劫机者提出的唯一要求,是逼迫飞机飞往平壤。
经过一连串波折,这架飞机先后在福冈机场和韩国汉城金浦国际机场迫降,机上的乘客和除飞行员外的机组人员被分批释放。最终,在日本运输省政务次官山村新治郎以人质身份随行的情况下,飞机于4月3日抵达朝鲜平壤。
半个多世纪后,韩国电影《凶降喜讯》将这起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重新搬上银幕。然而,影片的野心并不限于重现历史。借由那场混乱而离奇的空中危机,它以极其荒诞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讽刺了这个真相轻易被操控、世界被“草台班子”操弄的时代。
日本赤军派成立于1969年,是由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分裂而来的激进左翼组织。1969年11月,50余名赤军派成员在日本国内进行秘密军事训练,计划袭击并占领首相官邸,却因泄密而被警方逮捕。日本政府随即加大镇压力度,大批赤军派成员被捕。面对这种情况,赤军派内部开始酝酿“建立国际根据地”的设想。
影片中的劫机事件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发生的。9名赤军派青年试图劫机前往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把那里作为他们“国际根据地”的起点。
影片的主人公“某甲”是一个虚构人物,但他策划的行动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在韩国中央情报部的指示下,他承担了阻止客机飞往平壤的任务。而他所采取的手段,在今天看来令人难以置信:冒充朝鲜,让劫机者误以为金浦机场就是平壤机场。
为了“诱骗”劫机的赤军派成员,“某甲”命人把金浦机场布置成平壤的模样,并找到空军中尉徐高名做帮手。徐高名通过无线电“假扮朝鲜”,最终引导飞机在金浦安全落地。
至于韩国为何如此强势介入,答案在冷战背景下并不难理解。上世纪60年代,朝鲜半岛是冷战对峙的最前线,南北在政治上剑拔弩张。1969年,大韩航空YS-11客机被朝鲜特工劫持到平壤,乘客遭到长期扣押,这起事件让韩国深受震动。
因此,当再度出现可能有利于朝鲜的劫机事件时,韩国政府立刻作出反应,决意阻止飞机进入朝鲜。真实历史中,这项行动由总统朴正熙直接下令,而非影片呈现的是韩国情报部门为邀功而私自策动。
历史有时比电影更离奇。这场“假扮敌国”的“双重劫机”事件,正是在冷战的地缘政治中,真实发生的一幕。
“真相,有时在月亮的背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正面是虚假的。”
影片开场,“某甲”念出这句据说出自楚门·谢迪的名言,而整部电影也围绕着“真相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
当飞机降落在金浦机场后,劫机者很快识破骗局,与韩国方面陷入僵持。如何处理这场危机,成了韩国政府的难题。
影片随即穿插两段街头采访:民众质疑为什么要把“赤色分子”带到韩国,不理解为何韩国士兵要冒险解救日本人质。
就在局势僵持之际,“某甲”祭出了“真相操控术”。他先是利用媒体暗示机上“疑似”有韩国人质,再配上一则大韩航空YS-11劫机事件的旧闻,并重点渲染被扣押韩国人的悲惨遭遇。借由这些信息的拼接和暗示,韩国舆论迅速沸腾,民众纷纷要求解救人质。
“已有的事实”、“一点创意”、“想要相信的心”,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真相就能轻易被操控。这是“某甲”在片中给出的总结,也无疑指向了我们所处的现实。
然而更荒诞的还在后面。当徐高名中尉因成功解救人质而准备接受嘉奖时,国际局势突然产生变化。美苏即将展开对话,韩国需要缓和南北关系。于是,关于劫机事件的报道被全部撤下。解救人质的英雄事迹,在政治局势的变化之中变得无人问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影片结尾,“某甲”揭露那句贯穿全片的楚门·谢迪名言根本是他捏造的,而观众在观看时却几乎理所当然地相信了这句名言的真实性。这个设计仿佛在有意“戏弄”观众,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每一位观影者,真相是多么容易被塑造与操控。
《凶降喜讯》的叙事几乎处处印证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国家或组织是靠谱的,所有人都在同一场荒诞剧里手忙脚乱。
赤军派成员被刻画成一群幼稚的“中二少年”,他们怀抱宏大的革命理想,却缺乏计划与常识,甚至连飞机仪表都看不懂,就贸然实施劫机。
影片对各国政府的讽刺更为犀利。美国口口声声维护自由与秩序,却在危机爆发时袖手旁观;朝鲜完全无视人质安危,为自身利益不惜向航路开炮;日本在面对劫机时低效混乱,政府、日航与自卫队反复争论却毫无方案;韩国政府内部则是各怀鬼胎,有人忙着甩锅,有人急于邀功,总统在关键时刻醉酒,最后只能由总统夫人出面拍板。
这样的设定放在当下容易赢得观众的好感。在如今这个世界,荒诞才是主旋律,严肃的讨论愈发显得“不合时宜”。解构与嘲讽,已经成为一股贯穿社交媒体、文艺创作和公共话语的潮流。
可是,当我们认定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所有事情都一样荒谬时,除了虚无主义,人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去面对世界?
撰文 | 李俊浩
编辑 | 钱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