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某个午后,北京军区举行了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并不特别重要,但却引发了很多讨论和议论。原因在于会议中,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廖汉生,竟当众批评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这一场面显得格外尴尬。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那时,廖汉生刚刚履新,正忙着了解和熟悉北京军区的工作。当天下午,军区的作战部门召开了一次关于部队演练安排的会议,会议上有机关各二级部长和处长参加。廖汉生到场后,专心听取每位发言者的意见。 然而,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廖汉生注意到,作为司令员的杨勇似乎并未专注于讨论的内容。杨勇手里拿着一堆文件,趁会议间隙在低头阅读。这种情况引起了廖汉生的注意,但他并未立即做出反应。 随着会议的深入,负责作战训练的副司令员讲完了自己的报告,并提出了几个需要杨勇拍板决定的问题。然而,杨勇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依然埋头在手中的文件中,甚至没有察觉到副司令员正在向他请示。副司令员几次试图引起杨勇的注意,但杨勇依然低头继续处理文件,场面变得非常尴尬。 最后,还是有一名与会者提醒杨勇,副司令员正在等待他的回应,这才让杨勇抬起头。显然,他并没有完全听懂副司令员刚才说的内容,于是要求副司令员重新讲一遍。副司令员无奈,只能再次详细解释。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廖汉生突然插话了。他显得非常愤怒,直接对杨勇说道:刚才副司令员讲得很清楚,大家都听懂了,唯独你没听清。既然你参与会议,就应该专心听,不可以三心二意,为什么要人家再重复一遍?这一番话让杨勇的脸色立刻变了,显得非常尴尬,而会议现场的其他与会者也都感到惊讶。 杨勇显然不想就此示弱,他回击道:批文件也是我的工作,开会也是工作,其他人不应该过多干预。从军职上看,杨勇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已经有几年经验,资历比廖汉生更为深厚,且杨勇是开国上将,按理说,廖汉生应该对他更为尊重。但廖汉生的个性和经历注定了他不会在这方面有所顾虑。熟悉廖汉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直率的人,遇事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虽然政工干部通常给人温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印象,但廖汉生与此相反,他为人急躁,情绪表露无遗,无论高兴、愤怒还是伤心,他的脸上都能看得出来。他批评别人时从不避讳,也不分时间场合。事实上,廖汉生不仅在与杨勇的矛盾中表现得直率,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与许多高层领导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因指挥问题与彭总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 那时,彭总在指挥屯子镇战役时,越过纵队直接指挥团,导致整个纵队的行动混乱,影响了作战进程。廖汉生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彭总越级指挥违反了军事常规,直接与彭总争论,表示这一做法影响了纵队的整体作战。彭总则反驳称,部队指挥混乱是纵队自身的问题,根本不关他事。两人争执不下,直到最后,虽然各自性格倔强,但并未因此结下深仇。 尽管廖汉生和杨勇在会议上产生了冲突,但幸好两人私下里并没有产生隔阂。作为曾在战火中并肩作战的老革命,他们都明白团队团结的重要性。事后,廖汉生主动找杨勇谈话,检讨自己的过激言辞,并向杨勇道歉。杨勇心胸宽广,承认自己有时在会议中专注于文件,表示愿意根据廖汉生的意见改进,并请廖汉生监督。 虽然两人在后来的工作中偶尔还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他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彼此的理解也加深了,红脸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两位资深的革命者,以宽广的胸怀和超凡的格局,最终克服了彼此的分歧,携手为军区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