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的最后一天深夜,林徽因的身体已经瘦弱得像一把骨架。当时,她正躺在病床上,值夜班的护士被一阵急促的呼叫铃声惊醒。护士急匆匆赶到病房,林徽因虚弱地吐出了一句:我想见见思成,我有话对他说。那时,她的丈夫梁思成正住在病房的隔壁。遗憾的是,林徽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也没有见到梁思成一面。她的这句话,也成为了林徽因离世前的最后遗言。她究竟想对丈夫说什么?为什么这样简单的请求最终也没有实现呢? 一代才女的成长历程
1904年6月,在浙江杭州的林家,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林徽因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那个时候,江南的烟雨迷蒙,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刻。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婴儿将来会成为一位成就卓越的才女呢?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一位有着进士身份的文人。尽管进士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传统的束缚,但林孝恂并不拘泥于旧有的观念。在他看来,林徽因是一个独特的女孩,他赋予她徽因这个名字,取自《诗经·大雅》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也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在书香门第长大的林徽因,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她早早就意识到书本的力量,并在祖父的影响下爱上了阅读,五岁时便已经能够背诵诗文,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然而,真正塑造林徽因成就的,还是她所经历的家庭纷争。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她幼年时便远赴日本深造,她对父亲的印象模糊,记忆中只有父亲偶尔寄来的信件。而每当父亲的信件到来时,母亲那种眼中流露出的忧伤与落寞,却深深地印在了小徽因的心中。林徽因的父母因思想差异逐渐疏远,父亲在外求学,母亲则沉浸于传统的女性角色之中。这种隔阂让林徽因感到深深的不解,但她也因此在心中立下了一个誓言:自己一定不会重复父母的错误。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徽因的事业和感情生活都超越了父母的境遇。她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建筑领域展现了非凡才华。感情上,她与梁思成携手一生,成为彼此的支持与依靠,既是事业上的搭档,也是心灵上的伴侣。 一段波折的感情故事 谈到林徽因的感情生活,许多人会联想到另一位才子——徐志摩。林徽因与徐志摩有过一段短暂的情感交集。16岁时,林徽因与徐志摩第一次相识,徐志摩当时是她父亲林长民的朋友。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才华和气质深深吸引,而林徽因则为徐志摩身上那种浪漫与诗意所打动。两人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并且在信件中频繁往来,其中不少都是徐志摩的经典诗篇。 然而,林徽因是一位非常理智的女性。当她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有了孩子后,她果断地结束了这段感情。她意识到,徐志摩所爱的,是她在他眼中美化后的形象,而非真实的她。林徽因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感情并不适合自己。 就在她放下徐志摩之后,林徽因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他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关系密切,经常来往。两人在家长的安排下,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见面,虽然那时他们还未意识到彼此将有深厚的情感牵绊。 与徐志摩不同,梁思成是一个沉稳、睿智的人,深深吸引了林徽因。在两人的交往中,林徽因逐渐放下了过去的感情,专心投入到与梁思成的关系中。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梁思成的关爱和陪伴让林徽因感到温暖与踏实。 艰难的事业与生活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开始了一段充实且富有意义的事业之路。两人选择了建筑学作为共同的事业目标,曾一起游历全国,考察各地的建筑风貌,这为他们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段时间,他们并没有过上轻松的生活。随着时局动荡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林徽因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尤其是在东北的寒冷环境下,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1930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更是堪忧。医生诊断她需要静养,但林徽因的性格决定了她无法完全放下工作,依旧关注着自己热爱的古建筑保护事业。在香山安静养病期间,林徽因发现周围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心中十分痛惜。尽管身体虚弱,她还是决定继续投身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并得到了梁思成的全力支持。 两人携手走遍了中国的多个省份和县市,测绘了大量的古建筑,为后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生命的尽头 然而,过度劳累和长期不良的生活环境终究还是摧毁了林徽因的身体。1954年,她因为肺结核住进了医院,而梁思成也因过度操劳而生病住院。两人被隔离在不同的病房,但梁思成一直在关注林徽因的病情。 1955年3月,林徽因病情加重,她意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渴望见到梁思成最后一面。然而,护士告诉她时间已经很晚,建议等到第二天再见。谁知,这竟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后遗憾。她再也没有等到明天,而梁思成也未能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 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梁思成悲痛万分,回到家后,他亲自为林徽因设计了墓碑的图案,这是他能为妻子做的最后一件事。